作者: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9-08-20 21:15:07https://ec.ltn.com.tw/article/breakingnews/2889860
綠能供電成長可期 沈榮津重申2030年不缺電
2019-08-20 11:22
https://img.ltn.com.tw/Upload/business/page/800/2019/08/20/2889860_1.jpg
沈榮津表示,經濟部已盤點國內產業用電、供電情形,強調未來隨著綠能技術成熟,綠能
、燃煤供電可再略作調整,「未來2026~2030備轉率能維持在10%以上,沒有缺電疑慮。
」(資料照)
〔記者吳佳穎/台北報導〕台商回流帶回大筆資金,但「缺電」問題也成為產業關注焦點
,日前工總發表白皮書憂心綠能政策,恐造成國內缺電,經濟部長沈榮津今(20)日出席
活動時表示,經濟部已盤點國內產業用電、供電情形,強調未來隨著綠能技術成熟,綠能
、燃煤供電可再略作調整,「未來2026~2030備轉率能維持在10%以上,沒有缺電疑慮。
」
沈榮津今日出席「今周刊」新能源國際論壇,會後受訪指出,目前國內產業用電有3大考
量點,包含,台積電5/3/2奈米先進製程、華邦、力晶、美光等,合計2.6兆半導體投資的
用電;其次是台商回流新增的產業用電,「這一塊需求相對比較小」;最後是車輛電動化
的部分,「這些經濟部在做能源規劃時,都有考慮進去。」
供電方面,沈榮津指出,目前具體能源配比尚在盤點,但已經定調以「燃氣/煤」為主軸
,這部分佔比約8成,接下來是考量「離岸風電跟燃煤的增減」;沈榮津強調,隨著綠能
技術開發,離岸風電將以每年1GW的速度成長,2025年可望增加5GW,且太陽能技術升級,
也能提高能源轉換率。沈榮津表示,經過電力供需盤點,未來2026~2030備轉率都能維持
在10%以上,重申「穩定供電沒問題」。
作者:
tonyd (天生平凡)
2019-08-20 21:19:00西海岸準備用肺發電 QQ
作者: po1379 (windwolf) 2019-08-20 21:57:00
說用肺發電的,是不是不知道總電力業廢氣只佔空污約4-5%
作者:
usoppp ( )
2019-08-20 22:15:00樓上 超過5%的空汙 你負責嗎
作者:
jengmei (鄭小妹)
2019-08-20 22:17:00笑死沒核電 先噓
作者:
Desta (得死特是你)
2019-08-20 22:18:005%空汙就不是空汙嗎?這邏輯...
作者:
asdwsxzc (阿發是小黑人的好朋友)
2019-08-20 22:36:00沒核電先推囉
作者:
koexe (獨酌)
2019-08-20 22:37:00話術就是話術 電要的是穩定
作者:
j821005 (j821005)
2019-08-20 23:01:00現在核電佔12%
作者:
tonybin (Courage)
2019-08-20 23:02:00挑戰質能守恆等價交換的能源政策就等著出包
作者:
j821005 (j821005)
2019-08-20 23:02:00政府有信心在非核家園期限前靠再生能源補足
作者: lucky4283 (KENNY) 2019-08-20 23:15:00
噓沒核能
作者:
devirnt (sheng)
2019-08-20 23:16:00用了10幾趴核電說不缺電
作者:
lookinto (一個人的日子)
2019-08-21 00:11:00科技人就事論事來討論 核電現在佔12%約3.8GW 太陽能現發電約1GW 風力目前剛開始 小到可忽略 如果以上兩項持續發展 可以再多出3GW 既可取代核電避免有核廢 核災疑慮 那就樂觀其成就每年每年監看他是否如預期地 每年1GW地成長到2025年成長5GW 也就是達到2025零核電的目標
作者: ttgg (GG) 2019-08-21 00:21:00
你說的只是裝置容量 那個核能發的滿 綠能.......還有綠能有調度問題,很看天吃飯,不是電量夠就好
作者:
lookinto (一個人的日子)
2019-08-21 00:27:00就假如成功的話 樂觀其成 他說風力成長5GW 再加上太陽能 是超出3.8GW 看buffer夠不夠另外 台積電自己要太陽能發電 容量是1.2GW左右 就這些大大小小加起來 看最後的buffer 是不是可以完全取代3.8GW的核能如果太陽能 跟風力都各自超過核電容量天晴 天陰等等不確定因素影響度減少一點吧 當然我們現在一定有疑慮 就每年每年監督它的成績如何 反正 零核電也是在2025年的目標 又不是馬上要戒斷
作者:
louiswu (louis)
2019-08-21 00:45:00我就不信把風光電強迫拉起來電價不漲為了自己的反核神主牌選舉前凍漲電價
作者:
tonybin (Courage)
2019-08-21 01:12:00連台積電自蓋太陽能電廠都算進國家用電是在想什麼? 你想付錢給台積 台積自己生吃都不夠了還不想收勒
作者: apolloapollo (apollo) 2019-08-21 01:14:00
先騙再說
作者:
tonybin (Courage)
2019-08-21 01:15:00風跟光各自蓋超過核二核三 然後再蓋一堆尖載天然氣和火力基載 電價已經不知道算到哪裡去了
作者:
diablo38 (devil)
2019-08-21 01:17:00某樓是不是太天真了…
作者:
lookinto (一個人的日子)
2019-08-21 02:08:00台積自己蓋的電自用 用台電的電就少了說到基載 請教版上電力能人 火力/核能等等發電機組是運作起來發電 就只能全力運轉嗎? 如果可以因綠電產出電力的多寡 (微)調發電量多少 那燃料成本不會浪費 而被節省下來 是這樣嗎
作者:
shter (飛梭之影)
2019-08-21 04:14:00核電燃料棒一插就24小時穩定供電,太陽能板沒太陽能做啥?發電中燃料棒要怎麼省?把它拔出來請它暫時別核分裂?為了不穩定綠電還要特別去調節電網的額外成本也記得算進去
作者:
tonybin (Courage)
2019-08-21 06:30:00基載火核發電機開機到滿載要半天一天要應付綠電的快速變化 一般是用尖載天然氣.所以現在政府能源政策配比了50%天然氣 但是選舉了不會跟你談電價只有之前經濟部說小漲三成電價算便宜啦這種吹口哨另外天然氣三接還在抗爭五接還在環評 連同廢核一二三短缺的容量到時候很可能就是舊燃煤繼續延役頂著
作者: ttgg (GG) 2019-08-21 07:44:00
我回一下look 好了,火力核能機組是可以高載/低載調整,但是效率呢?成本呢?在低載發電效率是很差的,不是國營事業會願意降載嗎? 還有,很多時候綠能起伏大到不是升降載就能解決,很多時候是要停機,一起一停就至少半天去了,政府官員在歌功頌德綠能時,你知道這已經玩死員工,起起停停也會操爆機組,這些成本算的到嗎?who care還有台積自己蓋電廠的事,人家何必這麼笨,當然用台電的電才便宜,何必自己經營用自己發的電,何必參進去淌能源議題這塊幾十年的渾水,去跟政府吵一吵不就好了,對了,台積曾經營過電廠喔,只是經營不下去就不用再吵了
作者:
lookinto (一個人的日子)
2019-08-21 09:07:00謝謝以上大大的資訊 再加上自己google一些資料 看起來 應該要分成兩點看基載的核電 為了減少燃煤空污 應該是用燃氣發電取代 以台電網站上的發電成本資訊 核電每度1.29元 燃氣2.40元 燃氣每度多1.11元 現在核能發電站比12%台電)全)自發電力成本每度2.07元 所以用燃氣電取代核電 會多出6.5%的成本第二 即使不用綠電 尖載電廠本就要蓋用來滿足尖峰用電量 尖載電廠以天然氣發電為主 如果綠電發展如經濟部規劃則可在它發電穩定時 用來取代尖載的天然氣發電量 減少天然氣燃料費 當然它本身也有成本 以台電網站上資訊 其所購入風電 每度2.46元先用一些目前的參數來粗估 假如未來的風電購入價每度5.5元 風電5GW 佔10%總發電量 則每度發電成本增加約15%燃氣取代核電+6.5%,風電用來當尖載+15% 以上為個人以台電資訊粗估 非官方資訊風電不是完全取代天然氣尖載發電 依其定發電量來減少相當之天然氣尖載 上面估算抓10%的發電量 當然風電發得少 購入少 成本也會降低 不管有沒有綠電 尖載電廠本就要蓋來cover尖峰用量
作者:
devirnt (sheng)
2019-08-21 11:41:00所以結論就是這樣發展會缺電啊
作者:
lookinto (一個人的日子)
2019-08-21 11:42:00這樣發展怎麼缺電 請賜教
台電購入每度2.46元是現在, 離岸風電簽了什麼盤子價再查一下好嗎此外發電不是說取代就瞬間取代的好嗎,你要拿掉現有的核電廠,就要花時間金錢新建其他發電廠、天然氣接收站、儲存槽來補另外台灣用電量是每年成長,也不能只用百分比在算取代,每年要填的坑是愈來愈大要拿本應是尖載用的天然氣來「取代」基載就是徒增成本、增加不穩定性的做法發展綠電當然不是壞事,但是目標設的太不切實際,結果就是現在這樣大躍進政策,本土風電商被拿高價的外商端走、然後太陽能板蓋到水庫埤塘濕地去因為硬要廢核,本來的穩定低碳能源全部用燒的補
作者:
thomas ( )
2019-08-21 21:43:00燃氣燃煤燒好燒滿,肺腺癌,地球暖化,Ready Go!
作者:
lookinto (一個人的日子)
2019-08-22 02:38:00石化燃料有空污暖化 核能有核廢與核災疑慮 就目前沒有一個十全十美的發電方法 連每個人對安全與否的認知度都不一樣 這些爭議目前難有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