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討論串最大的問題核心是競爭二個字。
美國的情況我不清楚,但中國的情況是隨時都在競爭,
從團隊 361 到 BG 361 就知道競爭是貫徹到骨子裡的。
鄉民會吵特例的主要原因是下意識沒有想到可以靠自己的努力換個環境
而是覺得跟自己在臺灣的體感不符所以得到不合常理結論,最後排斥
(會形成這個結果估計原因很複雜。市場大小、公司數量、產業形態都會有影響)。
很多東西只靠文章無法表述,論證薪水半天不如自己去談談。自然知道真假。
一個職位給的薪資本來就會有一個 range 在。所有的公司明面上說的永遠是最高能給的
但你能否拿到看個人能力跟你能帶來的價值。但不妨礙個人知道薪水級距的 range
每個人談的 offer 因個人價值會有變動。
有回文說 5 年在字節就談不到 100w RMB 只有 80w,這得看拿了那個職級,
80w RMB 估計 2-2 以下或 2-1 高標(校招 1-2 或 2-1 開始)
是不是在核心業務也是一個指標,挺多臺灣人都不知道這些細節就傻傻面
e.g. 不面字節最強的推薦或廣告,跑去面字節的創新等非核心業務被搞了
再說真黑暗云云
不是無腦只比 package,然後靠北。先說業務再說職級再說薪資才是正確的做法。
公司本身就是會對能帶來收益的員工超市場的待遇,因為他怕你走了。
50% 加薪、給股票、晉升等這個也是要靠競爭才能拿到的,高收益都是靠競爭來的
或者說,如果想去就要有跟人競爭能力的覺悟。
就算是拿所謂「一般 package」的人也會想辦法不被優化掉
或者說因爲你在一開始透過薪資就知道你不被重視的程度仍然過來,那就要有更好的表現
這時候知道薪資的 range 就會發揮作用,你知道你在團隊的排序在哪裏
簡單來說,你只要入了中美的互聯網公司,等著你的就是各種壓力。
不適應的人自然就會被各種機制代謝掉。適應的人獲得高收益
所以靠北是特例的,也算對,因爲留下來的全部都是能打的(?)
臺灣缺的是可以大規模算法或技術應用的內需商業市場,
因為我們人口就這樣所以不可能有太多相關的技術積累(學了一堆算法理論沒場景用)。
自然就不會有類似 know-how 的人才。(沒有實戰相關經驗)
臺灣在賣全球的硬體、ARPU 高的博弈跟灰色的 swag 可以有比較大規模的技術積累。
但在博弈跟類 swag 目前相關的人才輸出也肯定是中國爲主。
大規模的技術應用人才輸出目前主要就美國跟中國。
而員工為了自己的經濟收益也只能不斷的驅動自己進步,為公司帶來收益。
的確在中國如拼多多、快手、字節有大小周甚至累死人的情況。
美國 FB 前陣子也有人跳樓,表示這些崗位壓力都很大
所以 work-life balance 在比較資深的工作人員中也在想辦法從這個漩渦中較好的退場。
如果你是新鮮人或工作 2-3 年
想處理更多在非硬體在算法與推薦的場景獲得臺灣沒有的 know-how,
目前比較大的市場就美國跟中國二個,字節阿里騰訊快手 FAANG 仍然是首選
東南亞跟印度是候選但這個市場是給有經驗的人下場賭一把的。不適合新鮮人
除非你就生長在那邊或打算在那邊長期發展,那我建議你儘早投入卡位。
同樣類似薪資的話題
大陸同事 A:什麼!我拿便宜了 回頭面一個跟老闆談加薪 不然我就跳槽了
大陸同事 B:什麼!原來可以這樣 我就去競爭對手拿個更好的 offer 直接跳了 mdfk
我:牛逼
的確這個是目前中國 tier1 公司員工能達到的底氣,
我也很希望臺灣可以有類似的賣家市場,但目前看來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我不怪現在討論的情況。我討厭的是有的人在誤導,甚至搗亂。
我不太擔心的是能出去的都是比較清醒能自己判斷信息的。
只是這種氛圍加大了信息獲取成本。
很多細節都是曾掙扎過才能懂,也不奢望別人會懂。
回文分享也只是希望能幫助後進。不要讓他們走我們曾經走過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