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KAIST開發模仿大腦的神經形態晶片
https://bit.ly/2VDwM0p
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研究人員透過整合電晶體神經元和突觸(transistor
neurons and synapses),打造了模擬大腦功能的高度可擴展神經形態硬體(
neuromorphic hardware)。利用標準的矽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技術,有機
會降低晶片成本並簡化製造程序。
該研究小組由 Yang-Kyu Choi 教授和 Sung-Yool Choi 教授帶領,為高度可擴展的神經
形態硬體製造基於單個電晶體的神經元和突觸,並且展示了識別文字和人臉圖像的能力。
這項研究在 2021 年 8 月 4 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期刊。
這與傳統的馮紐曼(Von Neuman)架構不同,神經形態硬體模仿大腦功能,只需要消耗
20 瓦的能量,就可以完成非常複雜的任務。
就像生物大腦,神經形態硬體運作,需要一個在整合某種信號時產生棘波(spike)的神
經元,以及一個紀錄神經元之間連結的突觸。然而在數位或類比電路上構建的神經元和突
觸佔據大量空間,在硬體效率和成本方面受到限制,人類的大腦是由約 1011 個神經元
和 1014 個突觸組成,必須突破這些限制,以便開發行動和物聯網裝置的應用。
也就是,大腦突觸的特徵在單一架構中包含記憶體和運算,能夠構成大腦啟發的非馮諾依
曼(non-von Neumann)電腦架構基礎。神經形態運算的最新趨勢之一就是將神經元的值
編碼為脈衝(pulse)或棘波(spike)。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研究團隊使用單個電晶體模擬了生物神經元和突觸的行為,並將它們
共同整合到一個8吋晶圓上。製造出來的神經形態電晶體與目前大規模生產的記憶和邏輯
用電晶體,具有相同的結構。此外,神經形態晶體管首次證明了它們可以實現 "Janus顆
粒 ",這種結構既是神經元又是突觸,就像硬幣有兩個不同的面。
Yang-Kyu Choi 教授表示,透過用單個電晶體取代基於復雜數位和類比電路的神經元和突
觸,可以大幅降低硬體成本。研究論文第一作者 Joon-Kyu Han 表示,透過使用標準
CMOS 製程,將電晶體神經元和突觸整合在同一晶圓上,神經形態硬體的成本得到了改善
,將加速商業化。這項研究得到了韓國國家研究基金(NRF)和 IC 設計教育中心(IDEC
)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