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是一場永不結束的競爭。
就看每一個人的職涯怎麼對上過程中的競爭,會有各自不同的感受。
1980年代初,差點日本帝國就用DRAM滅了INTEL. 現在也沒誰記得日本的美好年代了。就剩
韓國的DRAM. 當然這背後有許多國家的力量在博奕,美國後來課了日本100%的反傾銷稅。而
INTEL後來也轉成了CPU王者。
IC設計是戰國時代,背後除了市場強烈競爭之外,如果員工不能一起合作把競爭對手做掉,
或占據上風,那錢也是不會多的。沒有所謂的台商比較好,或外商比較好的絕對說法。
而且輸贏會有線性回歸的感覺在。
開發是一場大局,量產是另一場大局。
當大量高手卡在量產裡時,開發就會慢,下一個spec的量產就危險了。
而IC賣不好時,人員又沒過度流失的話,那重心又會轉回開發。下一場戰爭又會取得先機。
公司調配人員的複雜性是存在的。
在我的職涯裡,很少見到逐水草而居的台外商跳法,又能一直占有好位子的。
容易被沒跳的人排擠,至少要競爭選位時,這是一個關鍵。我指類似E9這樣的位置。
也不是說就不能跳,要跳趁早,老了成精了,也沒人想要了。單純的職涯前5年,雜念比較
少,又還有衝刺力量的員工,薪水也不高,總是最受歡迎的中堅份子。
決策前先思考自己在哪個位置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