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在台灣的品牌系統廠待過,後來跑到矽谷的非蘋果系統廠待了幾年,
深刻認知到台灣系統廠很難有條活路。
賺不夠多錢,就很難招募最強的人才,投入大量研發跟開拓業務;
沒有最好的產品跟銷售,就很難賺到更多錢,陷入死循環。
OEM/ODM的利潤就那樣,被給錢的甲方掐得死死的,很難從單一硬體系統榨出更多錢。
對企業的品牌,小弟不熟就不多說了。
對消費者的品牌除了硬體研發實力外,更重要的是行銷推廣跟軟體服務。
行銷推廣夠成功的話,小弟就親眼見識到什麼叫做品牌溢價;
公司想推出低價位的機種去拓展市場,結果賣得比自家高價位的還差。
消費者認定這品牌就是高級貨,多花錢也值得,
迫使公司以後只推出高利潤的高價位機種。
還有一回,產品改版沒改任何硬體,只是換BOM上的零件,加上軟體更新;
消費者仍認為是最新黑科技,讓公司繼續爽賺到下次改版。
軟體或服務則是當下主流的商業模式,硬體系統則是輔助而已。
亞馬遜很多硬體都是在賭消費者透過硬體額外花錢在電商或其他服務。
更多大小系統廠都在推訂閱制,想要有更齊全的功能或便利性,消費者就得定期付錢。
還有中國系統廠很愛的插播廣告,開機、開app就推播廣告。
不管哪種方式,都需要強大的軟體基礎去打造,
才能從單一硬體榨出更多利潤。
蘋果則是上述兩個都握著,獲利則如此驚人。
而那兩塊恰好都是台灣長期忽略的。
要投入的話,大量資金也只能爭奪台灣內需市場,想爭奪海外市場需要更大量的資金。
相較之下,半導體跟其他硬體零件供應鏈簡單多了。
只要乖乖把產品做好,努力推廣到百家下游系統廠就夠了,而非百萬個消費者。
軟體系統也不需要自己搞得多龐大,軟體又不能多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