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我跟各位鄉民比是異類。
研究所是ICS乙組數位畢業的,但如原PO的興趣使然,第一份工作就找了系統廠EE。
正常學校教授的課程最少只需要電路學跟電子學,就夠普通的EE使用。
第一份工作在台灣品牌廠,面試時候的電子學比我考ICS的還簡單很多。
進去之後才知道如果多學了電力電子、ESD跟把電磁學學更好,會更有幫助。
剩下一些電容電感的高頻模型,不是說學校沒教,但就是不強調;
學術界更在意電晶體的模型,而不探討單純的電容電感。
實際上EE工作很多都是電容電感交互作用,需要動腦用理論去套實際應用,
才會明白很多PCB設計跟系統上的問題。
研究所選擇其實挺廣的,也都能跟系統EE扯到一塊,端看你的系統定義。
如果搞光電的研究,面板公司也需要系統EE,做的是驅動IC或是背光的電路。
如果搞感應器,各種sensor也會有開發板需要系統EE。
如果學類比IC或電力電子,在台灣一般去design house賺更多,就不會選系統EE;
在美國的話,這類人還挺多在系統廠的,畢竟美國大系統廠薪水也不低。
如果是在研究所真的想碰板子的系統,更多都是寫FW/SW去解決問題,
其實也就不是你想像的系統EE。
然後在台灣做系統廠EE,也如很多鄉民說的,出路很難更好。
所學到的理論跟技術也不扎實,工作內容很多是泥沼,
沒有空認真學習跟思考技術的問題,
主管也不鼓勵,同事要不是也不會,就是沒時間幫你。
當初小弟我在台廠完成一些案子,挺有成就感的,
後來想辦法到美國面試繼續找系統廠EE時,碰了一鼻子灰;
才明白在台灣學會的都是泡沫,一切得從頭學起。
在水果店總部面試了十幾個崗位,才總算摸透系統廠EE需要的知識。
有一次還走到iPhone team最後一輪面試,但還是沒上。
至今還是沒有一個水果店的崗位應徵上的。XDD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