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美網輸給Lopez後,Mardy Fish要正式退休了。
但他這兩、三年的半退休狀態,與其說是治療心律不整的後遺症,更多是因為焦慮症。
他在 The Player's Tribune 發表了一篇名為" The Weight "的文章描述心路歷程,
不只總結了他的網球生涯,內容也頗為動人。
原文出處:http://www.theplayerstribune.com/mardy-fish-us-open/
國內運動視界有一篇簡要介紹:http://www.sportsv.net/articles/18963
底下,則為小弟的全文翻譯。
騙騙P幣之餘,也希望拋磚引玉,期待大家分享更多賽況以外的情報。
*******************************
「別比了。」
幾小時之後,我就要去比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比賽了:
美網第四輪,勞工節出賽(註:為美國假日),同時也是我父親的生日;
在Arthur Ashe球場,由CBS電視網直播,對手是 Roger Federer。
幾小時之後,我就要跟史上最偉大的選手比賽,期待能在我最喜歡的賽事,
創造我最好的賽果。
幾小時之後,我就要去比那種你犧牲、奮鬥許久,但求在網壇生涯中能夠一戰的比賽了。
然後,我做不到。我真的做不到。
當時剛過午後,我人在前往球場的車子裡面。而且,焦慮症發作。
事實上,我發作過好幾次了。起初大約是每15分鐘一次,但很快就惡化成每10分鐘一次。
我的腦袋停不下來,我就是要崩潰了。
太太問我:「我們能做什麼?有辦法讓你的狀況好一點嗎?」
我說了實話:「目前唯一能讓我感覺好一點的方法,就是不要參加這場比賽。」
她愣了一下,然後看著我一秒鐘,確定我不是在胡謅。
我很認真。我不是在思考──現在的我,只會反應、感受,試著活下去。
她坦率地回答:「那麼,你就不該去比賽。你不需要去比。就……別比了。」
*******
2012年,我的焦慮症開始發作,那時理當是我的生涯高峰。
對我來說,我花了幾年的漫長時間,才真正釐清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2009年,我來到那種令你眼界頓開的轉捩點。那時我27歲,在網壇表現不錯;
就許多層面來說,我能為我的職涯驕傲:2004年的奧運銀牌,在幾場大滿貫打出成績;
環遊世界,過著優渥的生活。可是,這全都不是能留名青史的事。
當時我剛結婚,人生觀開始改變、成長。我想我算是認知到,某種程度來說,
我之前的表現沒有……那麼「不錯」;對我來說,這樣的網壇成就還不夠好。
我還沒就此告終,我還想要在這項運動做出一些真正很酷的成績。
而且,最重要的是,我再不做,就永遠沒機會了。
我調整了飲食習慣、生活方式;老實說,還包括了我的整體外觀。
我從92公斤減重到78公斤,認為那是我的「戰鬥用體重」。
我不確定這些措施會有哪些成效,但我知道,我必須去發掘出來。
2010年,我開始看到成效。我在邁阿密直落2打敗Murray,前兩年我從來沒贏過他。
法網我連續打了兩場五盤大戰,儘管第二場在決勝盤以8-10輸給14號種子Ivan Ljubicic,
但在比賽過程中,我展現出我過去從未企及的體能表現。
夏季,我在新港和亞特蘭大連續獲得冠軍──亞特蘭大那場打贏Isner的決賽熱浪來襲,
場上氣溫高達攝氏65度。
辛辛那提我在第三盤以4-6輸給Federer,那場比賽我本來可以輕鬆拿下。
還有,我打敗了Roddick兩次──這傢伙過去打敗我像打鼓似的,對我取得八連勝呢。
2011年,我的表現更好,在法網與溫網打出生涯最佳成績。
我超越了至交Roddick,成為美國排名第一的選手。
還有,或許最酷的是,我正式成為世界排名前十的選手。2012年,我是世界第八。
最後這幾年,我幾乎是從頭開始努力奮鬥、打造自己,終於獲得了這一切。
我不再是賽場上的「路人甲」,而是精英選手了。
我的焦慮症,正是這個時候開始發作。
焦慮很難分辨出特定的因果關係,
但當我思考自身焦慮的起源時,兩件事便浮上心頭。
首先,除了排名以外,我對內在與外在的期待都改變了。如今想想,這樣可能不大健康。
「不滿足於現況」的心態,在有二十位選手排名比我好的時候,曾經對我助益極大。
但如今,它開始過了頭,變得帶來壓力,甚至帶來毀滅。
我想,事情是從我面前剩下七位選手時開始的。
「我還不夠好」是很強力的念頭,它促使我在這個許多選手都開始表現下滑的年紀,
反倒開創生涯高峰。但是,它也變成難以排除的思緒。
客觀來說,我表現極佳。回想過往,我好希望當時能這樣告訴自己。
可是,我當時的心態恐怕無暇處理「表現極佳」這種念頭。
我全神貫注的唯一事物,就是我還可以「更好」──這是一把雙刃劍。
第二件事,則是我開始出現心律不整的狀況。這基本上是心臟的電位傳導異常,
我的心跳紊亂,而且我毫無辦法應對,真的很嚇人。
我休息了一陣子,動了手術,之後我表面上可以說是「健康」了。
但當我那年夏天回歸賽場,大約是在溫網的時候,我開始出現這些超詭異的新思緒──
令人不舒服、焦慮的思緒。像是我在擔心某種事情會發生,儘管它一直都沒有發生。
我想,在我的心臟出了狀況並治療之後,這個創傷在許多層面上,
仍潛伏在那些思緒的陰影之中。
我開始難以入睡,我沒辦法一個人睡,我的太太總是必須陪著我。
我是一個喜愛獨處的人,我喜歡獨自旅行,享受清靜;關閉手機,進行漫長飛行,
曾經能讓我感覺平靜,但如今我再也無法獨自旅行了。
我的雙親必須來到溫布頓,我無時無刻都需要有人在我身邊,著無庸議。
而在這一切的過程中,我持續產生那些……思緒,焦慮的思緒。
這種磨人心志、令人困惑的恐懼,開始讓我變得憔悴。
可是,發作的狀況,卻日漸變得……更糟糕了。
*******
諷刺的是,那時我在賽場上的表現毫無問題,我繼續打出了些成績:
溫網第四輪,在加拿大和辛辛那提打進八強。我還是表現不錯。
問題只在球場外發生,日益惡化。
焦慮的思緒不斷爬進我的腦袋,而且越來越頻繁。起初是每天一、兩次,後來變許多次;
夏季尾聲之時,我的狀況非常糟糕,每10~15分鐘就發作一次,浮現難以抵擋的焦慮。
我回到旅館,上網查了「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心靈健康」……等等,
但我真的一無所知,完全搞不懂該怎麼辦。
我告訴自己,至少你在賽場上沒事。
接下來,我就在賽場上發作了。
事情是在2012年的夏季尾聲,美網時發生的。第三輪的晚場比賽,對手是Gilles Simon;
他的種子序比我好,但我的表現優於自身的種子序。我覺得自己有勝算。
賽程的安排極佳。美國的晚場比賽,保留給最好的對戰組合,也會安排最受觀眾喜愛、
最有意願觀看的選手──如今我是其中一員了。
那麼多年以來,我都是局外人,只能眺望著場內。現在,我是局內人了。
我不是去打「其他人」的比賽。在美網的晚場,我要打的是「Mardy Fish的比賽」。
這很特別,但也帶來壓力。比賽過程高潮迭起,扣人心弦。整場比賽我的情緒繃得很緊,
擊拳打氣、摔球拍,還有……感覺焦慮,滿心焦慮。
事情發生的那一刻,我永遠忘不掉。我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球場上焦慮症發作。
我領先,盤數2-1,第四盤打到3-2。我眼角一瞥看向時鐘,上面寫著凌晨1:15。
接下來,無論理由為何,那樣就夠了──足以誘發我的焦慮了。
我的腦袋開始出現一連串思緒,如雪球般越滾越大:
天哪,1點15分,好晚了。我明天一定會感覺很糟糕,這場比賽已經打得很久,
賽後我還得接受訪問,接下來又要拉伸、吃東西,我會覺得很難受……
焦慮持續惡化,直到我完全無法控制。我完全不曉得賽場上的狀況,徹徹底底,
一件事都想不起來。莫名所以,我贏了後三局,拿下第四盤,取得勝利,
但我完全記不得。
我唯一記得的事是賽後訪問。主持人是我的好友Justin Gimelstob。
我記得自己在訪問開始之前看著他,並異常焦急地告訴他:「拜託,快一點。」
Justin搞不懂我在說什麼,但我只是不斷告訴他,「拜託,快、快、快。」
我得離開,我得遠離球場。
一旦我在球場上發作,我知道,事情再也不會回歸原貌了。
兩天之後,我不得不面對。
我們在前往下一場比賽(對手是Federer)的車子裡,但我滿腦子都是恐懼的念頭。
我會球場上再度焦慮發作,在成千上萬的觀眾面前嗎?
當我試著工作之時,我會發作嗎?
這種思緒不斷襲來,不肯停下,一直來、一直來、一直來。我的狀況極為糟糕。
而我的太太只是繼續看著我,重複她說的話:
「你不需要去比,不需要。別比了。」
我聽見了話語聲,但沒有聽進去,腦袋裡在想:
「妳能想像嗎?真的能想像我不去打這場比賽嗎?」
我沒辦法理解那個念頭。那一刻,我恐怕什麼事都沒辦法理解。
但到了最後,我終於聽進她說的話。「你不需要去比。別比了。」
就這樣,我宛如受到當頭棒喝,至今我仍鮮明地記得那股強烈的感受。
我開始想:「噢,天哪,我……不比了。我不要在2萬2千名觀眾面前,滿心焦慮地出場。
我不跟Federer比了。我不比了」
我沒有去比賽。
起初,我沒有跟Federer比賽。後來,我完全不參加比賽了。
*******
三年之後,我首度重回美網賽場。儘管我覺得自己仍維持相當不錯的水準,
這仍會是我參加的最後一個賽事。美網之後,我要從網壇退休。
我的人生當然不是運動電影,所以不會有那種風格的結局。
我不會舉著獎盃奔向夕陽,不會在這場賽事獲得冠軍。
但對我來說,這樣也好。因為,老實說,這不是一樁運動故事。
我認為,重要的是,我的故事並未僅以一個運動術語涵蓋。
過去,我沒有在第二幕「崩潰Choke」;未來,我也不會在第三幕「奪冠Win」。
這是一樁人生故事,一樁因為心靈失調,導致我無法工作的故事。
以及一樁我如何在三年之後,可以再度工作且做得不錯的故事。我再度踏進美網場地。
這是一樁告訴大家如何取回被心靈失調奪走的那些事物的故事:
在接受正確的教育、對談、治療與心態調適之後。
每年有無數美國人得應對與心靈有關的健康問題。
這段如何調適、與之共處的旅程相當漫長,可能長達終生,甚至可能危及性命。
我希望自己能夠幫上忙。我希望能夠以我自己的方式,化身為一個成功的故事。
而我認為,依我自己的選擇,在我最鍾情的賽事退休,是我做得到的一件事。
還有,談論焦慮,而且讓討論熱度不斷、不斷地維繫下去,也是其中之一。
在體壇談論心靈健康議題不大容易,因為那被視為缺乏男子氣概。
運動界,人人被訓練要有「強悍的心志」;儘管用詞不一,但大家都告訴我們,
一旦展露弱點,蒙受恥辱也是自作自受。
但是,我在這裡,就是要展露弱點。而且,我並不覺得有什麼好羞恥。
事實上,我寫了這篇文章,許多意義上都是為了要展露弱點。
我要告訴大家,有弱點沒關係,這很正常。
究極來說,強悍有許多種形式。
強悍是去處理心靈健康,是討論你自己的心靈健康;
去尋求資訊、協助與治療,也是一種強悍。
還有,在面對你生涯中最重要的比賽之前,將你的心態調整到足以說出:
「你不需要去比,不需要。別比了。」
這個,也是強悍。
*******
我不曉得接下來會怎麼樣。我33歲了,而且很清楚無論自己作什麼事,
都不會比打網球更厲害。不過,那也沒關係。
我每天仍然要應對焦慮症,每天都要吃藥,焦慮每天都依舊存在於我的腦袋裡。
有些日子,當我晚上準備上床的時候,我會這樣想著:
「哈,今天一整天我都沒有冒出那種念頭。」那代表,我今天真的過得很好。
對我來說,那些日子就代表著勝利。
可是,心靈健康這種事,沒有什麼獲勝可言;你沒有八強、四強、決賽可打。
我不會以某種體壇的象徵說法來結束這整件事。
因為,比賽總會有個結果,但人生不斷向前走。
而我希望,我的人生現在才剛要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