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殘酷的網球經濟學:336名開外入不敷出

作者: iamshana (CANINE)   2017-09-13 09:01:40
殘酷的網球經濟學:336名開外入不敷出
網球
09-12 18:47
提示:
澳大利亞網球公開賽、法國網球公開賽、溫布爾登網球公開賽、美國網球公開賽合稱“四
大滿貫”(Grand Slam),每年只有排名前104的選手可以直接進入正賽名單。不過,世界
上還有很多在大滿貫賽之外的選手,為了踏上大滿貫的殿堂,也是他們一生的夢想而努力
,這些選手都在ATP挑戰賽或是未來賽挑戰自己更多的可能。
挑戰賽等級的賽事通常是排名70-300左右的選手會來報名參賽(因應賽事總獎金與積分不
同,參賽選手排名高低也會有落差),如果是排名50名以內的高手需要賽會提供外卡(因
應賽事總獎金與積分不同,可以提供的外卡數也有限制),世界排名前十的選手是不能參
加挑戰賽等級的賽事的,這樣的設計是為了讓排名比較後面的選手有機會拿下比賽積分,
沖刺自己的排名。
哪類型的選手會參加挑戰賽?
所以在挑戰賽等級的賽事,你可以看到像盧彥勳這樣大滿貫等級的選手,或是傑克楝薛J
這樣正要起飛的年輕好手。通常會在挑戰賽等級出賽的選手,都是為了想要提升排名的選
手,可能是年輕的未來之星或是持續在努力打拚的選手。
像是澳洲好手托米奇就是挑戰賽排行榜上第三年輕奪冠的好手(2009年澳洲墨爾本挑戰賽
奪冠時,托米奇僅16歲4個月);網壇好手Luca Vanni則是以31歲2個月的年齡在斯洛維尼
亞波爾托羅挑戰賽封王,成為排行榜上7年中首度奪冠的選手。
成為一個網球選手需要什麽資本? 
那麽這些參加挑戰賽的選手,通常會有哪些需要支出的成本呢?
還在努力打進世界前百的選手,要受到讚助商的青睞具有一定難度,所以賺來的每一分錢
都必須花在刀刃上。參加某些挑戰賽的選手,會有酒店接待,大會也有提供接駁車、餐點
,盡量減輕選手負擔(因應賽事總獎金與積分不同,大會規格也會不同),不過從各國飛到
挑戰賽目的地的費用,從機場到賽會現場的車資,平常訓練的場地、教練、體能訓練師等
等幫助自己更強大的費用必須平攤在每一次的賽事當中。
當選手在挑戰賽層級可以穩定進入四強的時候,通常就可以獲得參加大滿貫資格賽的機會
,也表示你跨過了巡回賽的門檻。每位選手挑戰的時間長短不一,有的選手終身都在挑戰
賽尋求參加大滿貫的機會;也有些選手選擇更低層級的未來賽爭取積分,以量取勝,同樣
尋求敲開大滿貫殿堂的門票。
在夢想的路上 需要多少不怕失敗的堅持
名表廣告中,頂尖網球選手的露出為品牌形象加分不少、動輒超過兩百萬美金的冠軍獎金
令人向往,但職業網球的全貌並非只有出現在大型廣告牌上的前段選手,在成為 Top 100
球員以前,通往職業網球巔峰的路上往往是布滿荊棘。
國際網球協會2014 年公布的選手收支報告顯示,超過千名的男子職業選手中只有排名在
336 以前的球員能夠達到收支平衡,336 名以外的選手將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與現實搏鬥

(根據ITF的調查,全球共有14,000名挑戰職業賽的選手,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沒有任何
獎金收入,只有男子排名前336和女子排名前253的人可以收支平衡,因此要登上世界前百
是一條艱辛而漫長的道路。)
青少年賽事中首屈一指的頂尖選手,在踏入職業網壇之前,一切的開銷都只能由家人或親
朋好友支持,因為賺取積分的機會大多不在國內,考量到旅費和資源有限,相對艱困的環
境讓部分明日之星的光芒,漸漸不在底線或網前閃耀。
搭上一定實力與運氣的順風車,堅持下去的青少年球員們勇敢踏上職業舞台,而最終舞台
並非一蹴而就,經過未來賽、挑戰賽的洗禮後,累積一定網球飛行裏程與經驗,才能在全
世界轉播、讚助商註目下登上大滿貫中央球場。
又如美國職棒小聯盟系統裏的 1A 等級,球員們必須從四位數的排名開始闖蕩未來賽,未
來賽由於預算有限,賽事環境普遍水平不足,打出場外的球必須麻煩對手或自己撿回來,
場地的彈跳、速度、球網可能都不盡理想。
飲食則是另一需要克服的困難,面對不同國家的飲食習慣,曾有挑戰賽年輕選手在訪問中
提到:“去印度打未來賽比較慘,連飲用水都要自己想辦法,吃飯更慘,菜單完全看不懂
。”殘酷的環境在考驗著選手們的意志,微薄的獎金收入,讓每一站都必須考量到經濟壓
力,盤算每一天甚至每一餐的費用是否足夠,機票、住宿已經讓人傷透腦筋,而不幸在第
一輪繳學費給種子球員以後,接下來賽程又該如何安排,一切的壓力都將落在受困於現實
考量的年輕網球身軀上,但為了積分、為了排名,這一切考驗都是讓自己進步的動力。
如果夠幸運也夠實力在未來賽中打出成績,辛苦累積了幾個未來賽四強、亞軍、冠軍之後
,年度積分來到 50-70 左右(依照獎金等級不同,未來賽冠軍可以獲得 18-35 分積分)
,排名前進到了 500 名上下,或許就能擠進挑戰賽的外卡賽名單。
在面對更高級別的對手、場地、賽事服務,選手在此等級需要考量的外在因素減少,因此
能夠更加專註在場上表現,也代表競爭將更加激烈。
挑戰賽的球場上,選手們距離目標又將跨進更大一步,球王的兩端,有地主選手持外卡爆
出超過1000名的冷門、還有史上最多挑戰賽頭銜的單雙打冠軍分別擋在頒獎台前,也有就
此從挑戰賽畢業的頂尖球員,繼續往網球的最高舞台前進。
夢想需要不怕失敗的堅持,如何戰勝殘酷的網球經濟學,除了球技以外,或許還需要點過
人的意志力,而你我在看台上的每一次喝采都將成為選手們戰勝現實環境的最佳後盾。
(翻譯:AX)
——END ——
https://m.sohu.com/a/191496095_492598/?pvid=000115_3w_a
作者: micbrimac (shark)   2017-09-13 09:16:00
有這麼樂觀嗎...覺得一些小國家的百名選手就已經入不敷出了
作者: ssslllyyy (XDDDDDDDD)   2017-09-13 09:30:00
打世大運再無縫挑戰賽阿
作者: rodhzy   2017-09-13 09:34:00
有些網球大國可能在自己國內就有很多小比賽能參加 旅行的成本少很多
作者: darkMood (瞬間投射)   2017-09-13 09:36:00
一點也不殘酷,各行各業都是這樣,自己選的。
作者: k13223344 (EJ)   2017-09-13 09:45:00
網球是真的難賺
作者: elvis30901 (adventure01)   2017-09-13 10:10:00
我怎麼覺得百名外就辛苦了
作者: ted4158 (小羊)   2017-09-13 10:17:00
籃球、棒球世界百名內應該都能過的不錯
作者: iamshana (CANINE)   2017-09-13 10:18:00
籃球棒球不是個人運動啊...無法比吧
作者: BusterPosey (Barca!Giants!Rafa!)   2017-09-13 10:25:00
沒關係 可以吳鳳
作者: linkinpk6 (藍黑)   2017-09-13 10:30:00
籃棒球還看你的國籍 國籍對了可以在自己國家的聯盟混口飯吃
作者: GigiBuffon (忘不了那個人就投降)   2017-09-13 10:36:00
倒數第二段 史上最多挑戰賽頭銜…恩 是lu嗎xd
作者: aragon (失心瘋)   2017-09-13 11:00:00
網球的成本真的太高...
作者: micbrimac (shark)   2017-09-13 11:03:00
網球跟籃球就是freelancer跟大公司的差別@@
作者: pppeeeppp (pep)   2017-09-13 11:16:00
網球選手至少還有職業賽吧只是如何創造更高的商業價值 讓整個體系永續經營的問題
作者: jay022137 (等於零)   2017-09-13 11:28:00
沒贊助就等著吃屎,盧哥在資金貧脊的台灣能有這樣的成績很猛了
作者: OzzieSmith (The Wizard)   2017-09-13 15:01:00
這文章是抄襲的...https://goo.gl/t3ykRh
作者: JDraxler (綠知)   2017-09-13 17:53:00
想說中國拿棒球做比較不常見,原來是抄的...
作者: shulado   2017-09-13 20:11:00
收支平衡等於存不到半毛錢 要討生活起碼前百
作者: gmuguruza (Emily)   2017-09-14 05:17:00
難怪錢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