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gy55bbgy (菲爾普斯)》之銘言:
: 看看同時在進行的世界盃
: 每一個大選手臉上脖子刺的滿滿滿
: 反觀網球選手怎麼大家都是乖乖牌
: 印像中男子選手只有 瓦林卡手上有一些文字
: 其他的選手 都是一片膚原色
: 到底這是什麼樣的運動文化造成差異?
剛剛看到這篇文章 討論職業運動界的刺青現象 參考看看:)
文長 網球在最後一段...
運動員刺青文化:從禁忌到主流,反映的是炫富還是關懷?
2018/07/18
十九世紀末的美國作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曾經說過,「每個紋身的人都有著有趣
的過去」(Show me a man with a tattoo and I'll show you a man with an
interesting past),這個現象在現代運動員的身上更能清楚展現。
從艾佛森(Allen Iverson)、貝克漢(David Beckham)到梅西(Lionel Messi),運動
員刺青的理由從表現個性、炫富、紀念開始,直到在媒體的大力報導下,成為追求個人曝
光的一大利器,但在刺青逐漸變成「主流」的世道裡,卻又有些運動明星,幾乎沒有刺青
。
足球——用身體記錄自己的成長歷程,順便做善事?
做為全世界最多人觀賞的運動,足球員的個人形象,往往和整場球賽給觀眾的印象緊密扣
連,在充滿身體碰撞的賽事中讓自己看來更加「硬漢」的方式,除了認真練身體之外,應
該就是刺青了。
在2018年以36歲「高齡」由曼聯(Manchester United)轉會至美國聯賽洛杉磯銀河隊(
LA Galaxy),首場出賽即攻進兩球的瑞典前鋒伊布拉希莫維奇(Zlatan Ibrahimovic)
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部分台灣球迷對他可能有些陌生,但他在效力巴塞隆納(
Barcelona)、巴黎聖日耳曼(PSG)期間展現出各種神奇進球方式,加上常對媒體做出不
可一世但又不失幽默的發言,在歐美長期被視為如查克羅禮士(Chuck Norris)一般的存
在,每到他到新的球隊,不同於正常人「歡迎加入球隊」的說法,球迷們總會開玩笑的說
他們的球隊「歡迎加入伊布」。
對於這樣充滿戲劇性的人物,身上的刺青當然也能反映出他的個性。
在伊布的身上有超過十五個刺青,各個都有不同涵義,從右手手腕上包含他父親、兄弟、
兒子生日的「伊布碼(IbrahimoviCode)」、印著自己妻子名字簡寫H的撲克牌,到背後的達文西代表「完美比例」的畫作維特魯威
人(Vitruvian Man)、毛利人的圖騰,以及幾乎可以代表他性格的「Only God can
judge me(唯有上帝能亡我)」皆是。
而伊布身上的刺青除了字面上的意義,也帶有更深層的涵義。例如他在右臂上刺的父親名
字「Sefik」,是為了不斷提醒他自己幼時家境貧困,甚至父親買了IKEA的床都因付不起
運費而自己搬回家的往事;而呼應右腕的男性家庭成員,伊布也在「更靠近心臟」的左腕
刺上母親和姐姐名字。
除了展現自己,刺青也可以成為慈善的一種表現。2015年,當伊布還效力法國冠軍球隊巴
黎聖日耳曼的時候,為了呼應聯合國國際糧食計畫(United Nations' World Food
Program)而用暫時性墨水畫上了十五個正面臨飢荒的人名,「我想把所有人的名字都放
上身,不過那得有八億五百萬個名字」他說,而他在球賽進球後慶祝時的一脫,也瞬間成
為媒體焦點,成功向全世界的人倡議了這個議題。
雖然刺青在現代足球已經稀鬆平常,但也非未曾面臨過保守派的壓力,例如英格蘭隊家喻
戶曉的球星貝克漢雖然刺青無數,但在2002年日韓世界盃時決定全程穿著長袖,以避免自
己的刺青和日韓傳統觀念的負面想法連結;2018年世界盃前,曾打破英格蘭球星轉會費紀
錄的斯特靈(Raheem Sterling)就被媒體發現腿上刺有一把步槍而遭受批評,之後他發
布聲明表示這個刺青是為了紀念自己兩歲時受槍擊而亡的父親而獲教練相挺,電視台也發
布道歉聲明,平息了這場爭議。
在充滿刺青的足球場上,其實也有不刺青的「異類」,其中一位,就是葡萄牙球星C羅(
Cristiano Ronaldo)。
從24歲開始,C羅就持續的捐贈血液和骨髓,一開始是為了葡萄牙國家隊隊友馬丁斯(
Carlos Martins)的受病兒子,之後便一直延續至今。雖然法律並沒有規定刺青者不能捐
血,但一般都會建議刺青後六到十二個月內不宜捐血,「我不想等那麼久,所以乾脆就不
刺了」他說。
不管是不是刺青的人,只要有心,每個人都能找到回饋社會的專屬方式。
籃球——從Photoshop的犧牲者,到街頭文化的復興
說到運動員的刺青風潮起源,便不可不提到籃球。
今天,相較於25%的美國人刺青比例,NBA球員的刺青比例長期超過五成,而籃球球衣的無
袖設計,正好就是這些球員展示刺青的最佳場合,從家人名字、聖經經文(雖然可能拼錯
字)、林肯總統的頭像到最愛的電視影集皆有。話雖如此,在90年代末期,球員刺青還是
一件不太被主流社會接受的事情,帶起這波風潮的艾佛森登上2000年NBA官方雜誌Hoop時
,甚至還被官媒「馬掉」刺青,爆出重大的爭議。
當時,NBA正值傳奇球星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退休,許多聯盟的保守派紛紛針對
那些高中畢業直接進入頂級籃球殿堂,卻「成天只聽嘻哈、只管自己髮型」的年輕球員不
滿,深怕他們毀了NBA。在那樣的氛圍下,聯盟開始嚴格的管制球員服裝、強制球員接受
大學課程,看看那段時間包括史塔克頓(John Stockton)、卡爾馬龍(Karl Malone)和
米勒(Reggie Miller)等等入選名人堂的球員,都符合這樣乖乖牌的形象,也都有著一
雙乾乾淨淨的手臂。
然而,被聯盟要求蓋住刺青但死不服從的艾佛森,在那樣的壓抑氛圍裡逐漸讓全民開始重
視球員個人特質的可貴,加上SLAM等籃球雜誌在Hoop的爭議後紛紛出頭,聲援這種次文化
的展現,非裔美國人的街頭文化在所謂中上階級白人(white upper middle class)的眼
裡,終於從「饒舌MV場景」逐漸走入主流,甚至成為新一代年輕人擁抱的文化。
時至今日,NBA又經過一個世代,輩出的球星比以往更多元並茂,從刺滿全身有如Ed
Hardy活廣告的安德森(Chris Andersen)、帶起一片「黑曼巴(Black Mamba)」風潮的
小飛俠布萊恩(Kobe Bryant),或是沒有刺青但球場表現一點不輸其他球星的韋德(
Dwyane Wade)、魔獸霍華德(Dwight Howard)和林書豪,皆皆各據山頭,共同榮耀這個
超過70年歷史的聯盟。
正如絕大多數的社會運動一般,這些去汙名化的倡議從來都不是為了要把所有人都變得和
自己一樣,而是要解放每個人的獨有價值,不讓任何標籤,成為蒙蔽人們欣賞讚嘆他們專
業的理由。
出生環境越好的運動員就越不刺青?並不盡然
有趣的是,和籃球、足球等運動相比,網球和高爾夫運動員的刺青比例相對少了很多,雖
然即使是服裝規定最嚴格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Wimbledon)也沒有禁止刺青,但知名球
星如費德勒(Roger Federer)、納達爾(Rafael Nadal),甚至是以「壞小子」為名的
洛迪克(Andy Roddick)和阿格西(Andre Agassi)也都不曾刺青,納達爾還曾在訪問中
公開表示自己不喜歡紋身或穿環。
不同運動間刺青喜好差異的原因眾說紛紜,有一說是因為籃球和足球的運動員多半出生於
比較貧困的社區,球迷也比較屬於普羅階級,而網球和高爾夫等運動需要重金培養,球員
的環境一般較好,球迷屬性也較不同,所以較無刺青的習慣。然而,更多人則認為由於個
人的球類運動比較少肢體接觸,而刺青又具有「強悍」的象徵,才會造成籃球和足球等多
肢體碰撞的運動員,刺青的比例會比較高。
正因為如此,相較於伊布、艾佛森等多以狩獵動物、激勵口號或守護神為刺青主題,對網
球明星瓦林卡(Stan Wawrinka)、小威廉絲(Serena Williams)和莫瑞(Andy Murray
)的媽媽而言,刺青的目的就比較偏向對自己的勉勵或事件紀念。運動屬性不同,刺青的
用途也不同。
話雖如此,對於年輕一代的球星,價格昂貴的刺青卻逐漸成為一種展現財力的象徵,許多
年輕人也為追隨球星大砸重金,刺著千篇一律的圖案,原本應該獨一無二的刺青,在速食
文化的侵蝕下,反而成為如名車和潮服一般的跟風,失去了創意和藝術的本質。
沒有人知道在艾佛森將刺青推向檯面,貝克漢等人將刺青變得主流商業後,會不會有一天
有變成運動員要不刺青才特別,但隨著越來越多人始反思,大多數的刺青師也堅守自己的
專業,從設計發想開始即盡可能的與客人深談,為他們找出最適合的刺青,讓刺青回歸「
記錄自己人生歷程」的原意。
潮流會改變,但開放看待文化演進與改變的態度,才是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應該永遠抱持
的信念。
核稿編輯:翁世航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99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