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關於weak era的討論
想說試著看看有沒有辦法稍微量化一下各個時期的競爭程度
結果算是有點意外又有點不意外啦
先說說我的假設
我認為在各個時期對Big 3比較有威脅性的應該都是Top 10的選手
這些選手的強度跨期很難比較,純看勝率的話又可能被三尊神刷爆導致失真
畢竟Top 10要遇到他們的機率應該是比較高的
我目前是以Top 10選手對戰Big 3以外以及對戰Top 10以外選手的勝率去錨定當時頂尖
選手的強度,有點類似棒球OPS+ ERA+的概念
再看看這個數字對比各期間有沒有重大的差異,看看能不能明顯看出weak era的存在
邏輯如下
1. 期間切為四段:2004-2007、2008-2012、2013-2017、2018-2020
分別是費爸統治網壇、Big 3各擅勝場、三人分別遭遇低潮以及重新回到世界前三
2. 每年年底ATP排名前十的選手設為當年Top 10
3. 勝率計算方式為ATP官網當年所有Tournaments比賽紀錄,也會包含拉沃盃這種
4. 對陣Top10的依據為直接看ATP對戰紀錄顯示的對手Rank,不是年底排名
5. Big 3的部分Fed由2004、Nad由2005、Djo由2007開始加入,避免刷年輕納囧的情況
以上是一些假設跟我的認定,當然在競爭對手錨定方式上滿主觀的,這點可以討論
另外我也有想到這樣計算的一些漏洞,像是每個選手平均遇到對手的強度可能不一
例如只挑大比賽打的選手遇到的對手平均來說可能會比較強
或是在大比賽早早淘汰跟打到最後來回也差好幾個勝場,對勝率影響多多少少也有
但就給大家一個參考
廢話到這,先放上各期的統計情況,每年個別資料放在底下
除了Big 3以外Top 10選手對戰Top 10以外選手的勝率以2018-2020最低,2004-2007次之
另外這些選手對戰Big 3的勝率則是2018-2020的34%最高,2008-2012的32%次之
這對我來說就滿有趣的
以我自己的結論會是2018-2020頂尖選手強度與一般選手強度差距最小
但因為Big 3的老化才使得對戰勝率提高
而2004-2007整體Top 10強度與2018-2020相仿,但被巔峰費爸壓著打,勝率只有11%
2008-2012頂尖選手競爭力高,遇到巔峰的Big 3仍能有32%的勝率,但大滿貫只搶到兩座
當然其實各期差距也不到很大,如何解釋就留給各位版友討論
這邊附上各年度的整理資料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看完之後只能說莫不愧是第四人,然後2012的打逼有夠悲情
不過整理的過程也實實在在感受到Big 3的統治力
現在就是好好把握他們的每一場比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