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1212/522599
蘋果即時 張哲鳴/台北報導 2014年12月12日
金馬獎落幕3周過去,鞏俐經紀人也吵完了,愛金馬獎的台灣影人們,沮喪本屆台灣電影
又敗陣的台灣影人們,漸漸抱回1顆愉悅的心入睡,等明天太陽升起,醒來繼續開工,等
著明年第52屆金馬獎來臨時,台灣電影再一次面臨強襲。
鞏俐吆喝了許久,她的《歸來》到底演得如何?因為文化部的中國電影引進台灣映演辦法
,沒法上映,台灣看不到;另1位頗受讚譽的女主角趙薇作品《親愛的》,一樣看不到;
本屆個人大贏家陳建斌如何稱帝,為何奪下最佳新導演的《一個勺子》,就是看不到。
別說台灣的觀眾,連台灣的演員們,想觀摩懂上進的演員們,先前沒搶到唯一1場的金馬
影展放映,之後根本無處可看,難不成只能透過網路盜版?
中國片在台灣的映演辦法,文化部規定每年都得抽籤10部配額,日前稍有放寬,獲奧斯卡
、坎城、威尼斯或柏林影展正式獎項,或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及導演此2獎項的,免抽籤受
限,但,符合上述放寬原則的是極少數。
以今年金馬獎為例,共有17部中國電影入圍,但僅有本屆最佳劇情片《推拿》、最佳導演
獎《黃金時代》,加上年初獲柏林金熊獎的《白日焰火》免抽籤,有片商引進就能上,另
14部中國片,或也值得欣賞,或讓影人切磋,通通可能被隔絕在大門外,抽不到籤就看不
到。
不只如此,2014年一整年,在中國上映的陸片約250部,別說裡頭有中國的好演員作品,
我們看不到;就連台灣好演員在對岸拍的片,我們也看不到。
有人會問,我們有這麼需要看大量的中國片嗎?當然,我們無法確定觀眾們是否買單,1
年250部,真有台灣片商想引進的可能也屈指可數。可是,純就推進台灣電影產業而言,
我們在金馬獎跟這些電影較勁,為何不能在平時跟這些片交流?開放更多作品引進,是一
種刺激,是提供想觀摩的人有一個妥善管道。
戲院裡有滿滿的好萊塢、歐洲、日韓一大堆片,似乎不乏可以「觀摩」的對象。但在偌大
的競技場上,請台灣電影人先認清現實:有些對象能切磋較勁、有的用來欣賞、有些只能
景仰。這並非自貶身價,想往前跨步,總得先看清腳下處境。
我們如果相信自己夠強,就不必先關起大門,把可能值得欣賞的作品全排除在外。尤其同
屬相近的華語文化,加上大批電影工作者們,其實就在這兩岸三地大環境裡,來往穿梭頻
繁,如此的成果交流,台灣電影產業不是更容易與其切磋,截長補短。
曾有人提出擔心,全面開放中國電影入台,會壓縮國片生存空間?以去年為例,在金馬獲
獎的《浮城謎事》、《神探亨特張》全台各賣不到15萬元台幣,連話題度高的爛片《天機
》在對岸破億,台灣也不過130萬台幣。今年一整年,賣過千萬的陸片只有1部《西遊記之
大鬧天宮》,如果這樣就構成威脅,那長期宰治台灣市場的好萊塢電影豈不更該抗拒,若
要學韓國保護國有電影,是否該限制所有外來片。
開放陸片也與政治無關,若真能從而影響人民思想意識,那現在扭開電視,大量中國戲劇
及綜藝節目,滲透力豈不甚鉅?或有影人提出,限制陸片配額,是兩岸必須的對等互惠。
表面上,中國雖解除對台片的進口限制,但廣電總局照樣握有獨裁審查權,別說台灣片,
中國自己的作品若主題政治不正確,不給上映就是不給,前陣子姜文的《一步之遙》也因
為被挑剔有些低級情節,送審未過。人家對咱們不算真正開放,咱們為何要全面解禁?
文化部站在輔導國片的立場,除了這樣消極地抵抗,難道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我們引以為
傲的金馬獎能兼容並蓄,能有藝術不分國界的胸襟,為何在電影映演方面不能有無關政治
的視野。
台灣2014年共上映了38部國片,有展現台灣電影工業水準的《KANO》、有我們向來引以為
傲的小清新(但言之有物)的《行動代號:孫中山》,有通俗絕妙的喜劇《甜蜜殺機》、
《等一個人咖啡》,歷史情懷的《軍中樂園》、關注底層的《冰毒》等,佳作出產比例並
不輸給1年250部的中國影業。
但是,每年,台灣電影總還有一大半把電影當做電視劇自我陶醉地在拍著。
製片李烈說,台灣很多電影人都懷抱理想,但沒有認清現實。新科影后陳湘琪也覺得,台
灣電影人對社會的觀察力相對較弱。易智言建議從電影的根本「劇本」開始加強。
質跟量該並進,李安曾說,什麼電影都該存在,只要大家一直拍。馬志翔也認為,產「量
」先增加,「質」的比例相對才提升。文化部長又要換人了,過去2年電影界積極向龍應
台提出的建言,接下來可能又要對新部長重提。「台灣電影加油」的口號1年喊過1年喊,
文化部還有別的辦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