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youtien (恆萃工坊)
2015-05-03 23:06:31我是悲劇的女主角:一片狼藉的古風歌曲
下面要進入痛苦的砍人階段了。先講結論:當前、2000年以來,這些原創的古風歌曲
,或者更廣一點的「中國風」,全部都不好。即便是出自專業的前輩音樂人之手的,也頂
多是下品;也有一些歌詞出自我所尊敬的作家之手,在文意上可稱中品甚至上品,但又和
音樂合得不好。至於其他許多業餘或者生手之作,就更差了。
我怎麼敢開這個地圖炮?難道就沒有好的嗎?有,但你下意識就不會把它歸類為「古
風」或「中國風」,你會把它歸到「民謠」、「新民謠」、「當代民謠」,例如周雲蓬,
他的精神、情懷、文字都很是古意,但你不會覺得他是「古風」或「中國風」,因為他就
是古人,他就是中國人,他是古典文學和中國社會裡面的人,是同一個系統的,不管他用
什麼語言什麼音樂,你就會覺得他是中國民謠,也不是哪個地方的民謠,他一個人就是一
個中國;而當今所謂「古風」和「中國風」,都只是隔著時空,對古代和中國的想像,既
欠缺古典文學的功底和中國社會的實感,所用的音樂也是不同系統的西方音樂。
何謂「古風歌曲」?這是「中國風」一名在流行歌壇流行後,大陸網友生出來的一個
名堂,特指古典風味的歌曲,近十幾年網路普及後,陸續有人投入創作,從專業歌手、同
人社團到業餘玩票都有,你在網上找「古風歌曲」,沒有幾千首,也有幾百首了。
但敏感的人,馬上就會想到兩個問題啦:一、這些「古風」,和真正古代的、或者從
傳統文學、音樂蛻變出來的作品,有何異同?能否不只是現代人對過去的浪漫想像?二、
現代人寫得好文言歌詞嗎?退一步問,能夠傳得古典詩詞的精髓,化用在自己的新作中嗎
?
我們知道古文不易精通,今人也很少有那個工夫去把它學到家,拿古代一流標準來要
求今人,不太實際;但是你不能要求人放寬鑑賞標準,人家聽了看了,覺得好就是好,不
好就是不好。
古風歌曲的常見弊病,首先是在文辭上,很多達不到基本的通順,只是把看上去很美
的字詞堆在一起。有人會說:你得照顧不懂那麼多詩的聽眾,如果你抄了些生僻詞句,中
文系都未必認得的,誰聽?這顧慮有理,但一這樣設限,就少了很多可用的詞了。
再來,是在音樂上,幾乎都是國語芭樂歌的調調,和弦進行變化也不大,聽來千篇一
律;也有些刻意求新,用節奏藍調、嘻哈或自創曲風,但唱起來又不自然,拿腔作調,陰
陽怪氣(陰聲不陰聲,陽聲不陽聲),惹人嫌惡,更糟。有些直接拿古詩來譜曲的,用國
語唱,也有天然缺陷,因為國語是簡化的制訂語,聲調變化有限,韻也有異古韻,藝術表
現力比不上存古較多的閩、粵、客語等等。大部份的歌手,唱這些歌曲時,也沒有存意用
心去把字詞裡的韻味展現出來,而是大概決定了一個情調,便一字一音唱了過去。我聽過
各地傳統民謠和傳統戲曲,也聽過傳統中人出來寫的流行歌,聽過他們怎樣表現每個字詞
的韻致,如何在轉折滑腔、抑揚頓挫處再現斯土斯民的生活情調;和現在的作品一比,說
今人完全比不上,那還算客氣的。不客氣的說,恐怕今人很多是完全沒有這個意識,完全
不知道我們漢語可以唱得那麼活潑、深長、靈動、端凝又自然。既然要作「古風」,不就
應該講求這等古意嗎?中國語言和中國音樂該如何才能和西方十二平均律體系的音樂融合
好,古老的聲音能如何在這裡面得到蘇生,這是一百多年來還沒有通解的大問題,「古風
」在此正可作先鋒,也已有許多前人作過先鋒,成果不盡美好,但也好過近年只是跟風的
今人。
最嚴重的弊病,是在思想、情調上:大部份作情歌的,只是作出一個傷感的氛圍,耽
溺其中;少部份,想要作出瀟灑自在的感覺,結果往往亂扯一氣,也很膚淺。這繼承的,
是古典詩詞裡最壞的部份。我最尊敬的詩家顧隨先生,有此一說:
人對煩惱苦痛,可分三等:
第一等人,不去苦痛,不免煩惱,不斷煩惱而入菩提。煩惱是人的境界,菩提是佛的
境界,惟佛能之。煩惱痛苦在這種人身上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力量、動機。
第二等人,是能借外來事物減少或免除苦痛煩惱。如波特來爾有一篇散文詩《你醉吧
》,不只是酒,或景致,或道德,或詩,不論什麼,總之是醉。
第三等人,終天生活在苦痛煩惱中,整個被這種洪流所淹沒。
(葉嘉瑩編,《迦陵學詩筆記》上冊,頁99-100)
顧先生又說:
詩中之傷感便如嗜好中之大煙,最害人而最不容易去掉。
(《迦陵學詩筆記》下冊,頁172)
傷感、凋零、沒落、飄忽、無常、失戀,多麼淒美啊,可是有什麼意思?不是說不能
寫這些,但你能不只是沉浸在這裡面嗎?如果你真有如此經歷,那也罷了,但如果是覺得
那樣很浪漫,歌詠一下,過一把言情小說的癮,消費那種甚至並非實有的悲劇,這算什麼
?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可以再補充一句:就是饅饅來靈夢常常掛在嘴上的那句「悲劇的
女主角」。
顧先生推崇的是「擔荷」,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推崇南唐後主李煜「儼然有釋迦擔
荷人類罪惡之意」。即便傷感,也不要只是傷感,而還要能凝結出一種「得失寸心知」的
文章,或許他人將能以我為借鑑,而我也就能多少告慰一些了──這大約是「第二等人」
的辦法,然而平易可學;歷代詩人,多在此中看到以前的人,也將自己的感觸,貢獻到這
部千年的同人誌裡。
我們若能穿透表面上的華麗辭藻,或者不那麼易解的典故、僻句,去體會他們是怎麼
總結自己的際遇,描述自己的性命,我們也就能透過其鍛字煉句的矜持,發見一種格調,
這格調是歷經千百年無數認真的詩人,反覆檢討出來的。我認為這才是中國詩歌的精髓。
我們把握了這個要領,便可以比較流利地解讀各個詩人的作品與生平;輪到我們自己來創
作,格調也就不至太過膚淺或混亂。
現代人能有這層認識的大概不多,不能怪大家,我也是修課又自己找書才學到一點;
可以怪現代教育,但怪了也沒用。最該怪的是我們讀中文的人,傳承、普及、推廣的工作
都沒做夠。
十年前,我就曾經從頭到尾逐字逐句批過一些「中國風」歌詞之不通,惡狠狠地吐嘈
,似乎頗為痛快,但之後反省,這其實一點都不爽,這很痛苦,而且還有以知識來傲慢凌
人之嫌。然而,我應該怎麼講,才可以好好把問題說清楚,盡量淺白地告訴大家,感覺到
不好或不對勁的地方時,可以怎麼糾錯,講出它究竟是不好在哪裡?下面我就盡量平實地
舉例來講講看,如果大家覺得有不清楚或者不舒服的地方,請不吝反應。
沒有創作者會喜歡自己的心血被說三道四,大家作同人創作也多半是做興趣的,喜和
諧不喜否定,造成了一種名為「尊重創作」的不鼓勵批評的文化,但這樣就很難進步,真
學過古典文學、能給你寶貴建議,使你少走彎路的人也會懶得說話,將你整個圈子的作品
置諸不論不議之列。這對大家都不是好事,所以我希望從自己開始,不憚冒犯,鼓勵公開
的批評。我想,只要用意是真在求進步,而不是求某種優越感,大家是可以接受的;即便
還會冒犯或傷害到人,也請見諒了。
先來看一首還算比較不差的,海妖填詞的〈東方萃夢想‧碎月〉:
東方萃夢想‧碎月
詞:海妖
原曲:U2〈東方萃夢想/碎月〉
A1碎月落烏啼 霜飛漁 孤坐江舟無人依
眼迷離 燈火亮起 斜眼撿起淚滴
風無息 水無滴 花無期 剎那間凋零
欲尋覓 何處無人空歎息
A2碎月伴烏啼 霜落地 孤坐江舟何人依
傷迷離 燈火搖曳 斜影輕撫淚滴
心無喜 情無依 思無期 盼誰的身影
何處覓 此處僅留空悲憶
(重覆A1-A2)
B1雖人已逝去 憶難消 夢你我逍遙
昔日相約江楓橋 而今又相隔奈何橋
彼岸花 千年妖嬈 誰的前世今朝
莫回望 夢鄉再續情長
B2霞光映江際 葉露滴 夢醒愁容淚濕衣
止悲泣 燈火吹熄 殘影漸行逝去
風撫衣 水撫堤 花撫心 替我意凋零
不尋覓 悲喜哀愁隨漣漪
碎月伴我心 一朝思緒沉江際
鑑賞文言歌詞,可以有一個基本原則:弄清楚每個字詞的意義,檢查一下它組合起來
是否順理成章,不要見到看上去很美的辭藻就囫圇吞下了。例如「碎月落烏啼」,什麼是
碎月?也不必去翻《辭海》、《辭源》,網上隨便查一下,看它講得合理的,也就暫時夠
用了:
形容被物體遮擋後的殘餘(零碎)月光(不完整的月光)。/花叢下細碎的月光。唐
‧王建《唐昌觀玉蕊花》詩:「一樹蘢蔥玉刻成,飄廊點地色輕輕;女冠夜覓香來處,唯
見階前碎月明。」
所以碎月有兩解:一是你舉頭望見的被物體遮擋的明月,二是你低頭看見的錯落光影
。那麼,「碎月落烏啼」是不是一個合理的句子?「落」字何解?下一段改作「碎月伴烏
啼」,那麼這個「落」也應該是動詞。然而碎月如果是月亮本體,它是怎麼個「落」法?
將烏啼聲降落在地上?如果投影在地面、平面的影像,那它可以作為主詞、行為主體去「
落」烏啼嗎?即便這樣能說得通,這又是一個什麼畫面?這畫面是在天空還是地面?抑或
是平視所見?
我第一時間沒辦法建立印象,看不出它要描繪什麼,查了字典,想了幾種解釋,還是
不清楚,這就可以判定,它不是一個成功的描寫:看上去好像很有詩意,但經不起推敲,
壞在「落」字上了。「伴烏啼」看上去比較沒有問題,但卻又欠了詩意,為什麼呢?作者
的原意,應該是重疊「碎月」與「烏啼」這兩種帶有惆悵暗示的現象,但你用「伴」這個
字,就成並列,而不是重疊了,味道就減一層。
如果按照作者想表達的意象,我認為「絡」比「落」更貼切。同音字,換個部首,意
境就明朗了──不用再問是天上還是地下的碎月,畫面整個就是立體的:細碎著月光,疏
密有致地籠絡著烏啼聲。光與聲、靜物與動物,經由這樣一個「絡」字統合起來。
「霜飛漁」又是什麼?可以看出「飛」和前句的「落」成對比,然而漁是漁船、漁網
還是漁獲?設使都是好了,那它畫的是:霜露掩映,使得這漁船漁網好像在天上飛。是嗎
?這又要暗示什麼?如果說前面「落烏啼」是要把動物靜下來,這裡使靜物動起來,那是
要講什麼呢?可能是某種躁動或不如意吧,但下一句「孤坐江舟無人依」並沒有繼續鋪墊
它,也沒有直接回答它,而是急著讓我們悲劇的女主角登場了。
整首歌可稱出色的也就前兩句的鋪陳,之後就開始表演,開始耽溺了。話說「斜眼撿
起淚滴」這個畫面實在不太美,你斜眼瞥一下也就是了,還伸手把它撿起來幹嘛?或曰我
不是彎腰撿,我這樣看一下,也就是撿了。但你又何必用「撿」這個字呢?
「風無息 水無滴 花無期 剎那間凋零」繼續堆疊憂傷,但這風啊水啊花啊和前面
的碎月、烏啼有什麼關係呢?「息」是呼吸,風本身是大自然的呼吸;「滴」可以是水的
形狀或現象,「無」除了是沒有也可以是隱沒,我們知道這些違反自然現象的描寫是在表
達一種事與願違的意思,但它整個不構成畫面,也不夠直觀,而且生澀。又,花不會沒有
花期,只可能違逆花期,而「剎那間凋零」也是「期」的一種結果,可能正常,可能反常
,但這就讓你前句無法負負得正而成立了。
下一段的「心無喜 情無依 思無期」也同病。「情無依」是通順的,「依」是你想
要的狀態與對象,但「喜」就只是狀態,沒有對象,「期」則兩者都不是。期在這裡是什
麼意思?應該是期待、盼望,但你是期盼落空,而不是沒有期盼,這就不對了,也被「盼
誰的身影」否定了。
進到B段,「雖人已逝去」很生澀,聽不出非這樣唱不可的理由,而且「雖人」和「
衰人」諧音,這是認真的抒情歌曲,不是惡搞歌曲,應該避開這種諧音。後句開始更混亂
了,首先「夢你我逍遙」、「相隔奈何橋」直露了,失了含蓄。我們作詩未必一定唯含蓄
是尚,但你露白的時候,應該要現出夠份量的情緒或話語,使之露得有理。
而這裡接下去是什麼呢?「彼岸花 千年妖嬈」,情你整個人都跳出來了,怎麼又縮
去託物寄興?「妖嬈」又和你的感覺有什麼關係?你是要恨它還是恨自己?都沒有,她繼
續問的是「誰的前世今朝」,這又完全失重了。你問這個幹嘛?你是想要說,這些彼岸花
,見證/嘲弄了多少人的甘苦鹹酸生離死別,所以我也不應該太難過?按結句「莫回望
夢鄉再續情長」來看,應該是這個意思,但應該有更貼切的寫法。這結句呢,也轉韻轉得
不見道理。通常來說,轉韻暗示意境變動,但這裡不論是和原曲旋律還是和前幾句一起來
看,都還在一個意境裡,我們就能判定這轉韻是作者詞窮了,硬轉,而不是合情合理的轉
。
A3段和尾聲也有一樣的毛病,大家不妨也試著檢視一下,「一朝思緒沉江際」這句通
不通順?即便我們不那麼計較文辭好了,整體來看,這位悲劇的女主角,給了我們什麼?
又或者向我們索取了什麼?我的看法,她也就給了我們一個悲劇的女主角,要我們承認她
是悲劇的女主角,但我們不承認也沒關係,她已經自顧自地沉浸在那裡,得到了某種滿足
。你會欣賞這樣的人嗎?
如果這位女主角是言情小說封面的那種長相,你或許還會覺得她有種惹人憐惜、想要
拯救的感覺;但如果你現在把她的形象改成饅饅來靈夢,甚至是自我中心程度破表的垃圾
種靈胖呢?你就知道我這裡為什麼要引用饅饅來文學了。我也是寫到這裡,才更深一層地
體會到了為什麼我們這跨國的集體創作把「悲劇的女主角」編入了靈胖的口癖。
喜好古風創作的朋友們,不要靈胖!這是比文字功夫更基本的心法。文字功夫的積累
只能慢慢來,但是觀念的轉變可以很快。如果海妖認識到了這種寫法的問題,我相信她很
快可以寫出遠比這闋〈碎月〉優良的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