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bnaby (閃亮亮の阿比恩)
2014-06-28 17:20:05(更正第四題答案,感謝版友cyndi6700指正)
一、選擇題
1. A B A C C
6. A D B D D
11. A B C D A
16. C A B B C
答案我自己找出來的,不確定的有問中文系的學姊了。
以下詳解:
1. 破釜「沉」舟 「徇」私舞弊 嘔心「瀝」血 按「部」就班(部:門類、次序)
2. 陟罰「臧」否 「裨」補闕漏 「綱」舉目張
3. 性「僻」,意即性情冷僻古怪。 見:http://ppt.cc/HYQy
4. 栩「ㄒㄩˇ」蘧「ㄑㄩˊ」覺:睡醒的意思 分:「ㄈㄣ」區分的意思。 蘧蘧然:驚喜驚嚇的樣子
5. 前兩組同義
8. 突不暇黔(ㄑㄧㄢˊ):原本用來形容墨子,指事情繁忙,席不暇暖。忙於世事,各
處奔走。
10. D選項意思為「整束」 (搶國有一模一樣)
14. 達詁(ㄍㄨˇ):確切的訓詁或解釋
15. 散賦即文賦,盛行於晚唐、宋朝。白居易生於中唐。白居易〈賦賦〉屬律賦。(這題
搶國也有一模一樣)
18. 這首是元好問(金代)在評陶淵明(東晉)
19. 見:http://ppt.cc/vBXF
20. 學姐:「這段是在說明明君所帶的繁榮在明君死後就結束了,唯有孔子的智慧、思想能流傳後世百代。」 見:http://ppt.cc/1M0j
二、文意詮釋
(提供我自己寫的答案給大家參考)
(一)
楊牧提到他景仰耶穌身為人的部分而非身為神。神是全能,世界上的所有事物當都在祂掌
握之中,既能使自己如魚得水,亦能遠離困難。耶穌肉體為人,他會感受到為人的情緒波
動以及肉體上的痛楚,因此楊牧崇敬祂的仁與勇,以及在臨死前遭受痛苦仍舊不改的堅定
信念。
(二)
這則寓言說明:「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當只有一個人厭惡或怪罪自己時,有可能
僅是那人自身的見解;但當全世界都厭惡或怪罪自己時,問題可能就出自於自己身上了。
一味的遷徙、一味的逃避絕非解決事情的方法,與其讓環境適應自己,不如讓自己適應環
境,唯有先「更鳴」,才能改變他人對自己的想法。
三、作文
題目很好寫,但絕對不要寫你的夢是轉學,因為跟你一起寫這份考卷的誰不是要轉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