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Fate/stay night開始,把角色能力值量化的Parameter(基礎素質)表自2004年以來掀
起了無數討論。然而在其中卻隱藏著幾個容易被誤解的陷阱。比如說:
@ Servant的Parameter數值並不是每次召喚都固定,
會隨著召喚系統、土地、知名度、Master的資質、職位......等因素而浮動。
@ Master資質不是只看魔力量,契合性也會有影響。
像切嗣的魔力雖然沒有凜那樣雄厚,但與他Saber在耐久與敏捷方面更勝一籌。
凜版則是筋力和幸運較高。
@ 基礎素質欄與寶具欄的 + 記號定義並不是高半階,
而是指擁有「瞬間倍化」的特性,滿足某些條件後於短時間內爆發倍增的效果。
一個 + 記號為增加一倍,兩個 + 記號就是瞬間增加兩倍。
範例:B -> B+ -> B++ = 40 -> 80 -> 120,以此類推。
目前 + 記號最多出現過三個,代表為李書文的保有技能中華武術A+++,
以及EXTRA串刺公的保有技能信仰加護A+++...等等。
可是瞬間倍化的特性放在「技能欄」來看,卻會發生不合理的矛盾,筆者曾質疑過 + 記號
用在技能項目時是否要改成高半階的意思......?不過官方既然沒特別劃分,那就還是先
照原樣解釋。
@ 基礎素質欄與寶具欄的 - 記號定義並不是低半階,
而是指帳面等級雖達標但實際效果未滿此等級,又或者代表性能不安定。
@ 「筋力」項目是指肉體性的力量強度,但如果你的技能屬於增幅肉體能力,
而且為常駐或是使用頻率極高的話,那麼技能效果也會被累加在筋力值上。
像Saber(阿托莉雅)的肌力其實沒那麼發達,是靠加算魔力釋出技能之後,
才獲得B~A的高評價。
@ 「魔力」項目並不是指魔力量的多寡,而是能夠操作何種程度的魔力。
像CM3曾指出梅蒂亞個人保有的魔力量並沒有那麼多,
但她的魔術等級和操作魔力的技術相信有目共睹,所以官方是設A+。
@ 「敏捷」不是單純看跑得快與否,是速度、反應等複數項目的綜合。
@ 即使同個等級也不表示兩者完全對等,仍會有特性上的差異。
像同樣以速度自豪,5 Rider的平均速度較快、5 Lancer則是瞬間爆發力較高。
人造人莉絲的筋力是B-,卻有辦法和發動怪力技能的5 Rider比碗力。
@ 基礎素質所評估的是單一項目,但實戰中考驗的是各種能力的協調與應用,
因此實戰裡數值較低的一方仍有可能以小博大。
@ 最為複雜的恐怕是技能帶來的補正,有些Servant的基礎素質已直接列入技能補正,
但有些卻是在作戰時才會額外加算。
單純以結果統計來看,大至上常駐型技能(蘭斯洛特(B)的狂化)、
頻繁使用的技能(亞瑟王(S)的魔力放出)屬於直接列入補正,
他們的基礎參數是已加上技能補正的結果。
在戰鬥中才會發動(金時(B)的狂化)、或滿足特定條件(串刺公(L)的護國鬼將)、
使用頻率較低(梅度沙(R)的怪力)的技能,則是當發動後才會額外加算。
他們的基礎參數尚未加上技能補正。
@ EX級的早期定義是強悍到無法比較,但具體而言多少以上的數值才算無法比較,
這一點官方倒是從未說明。
推測上隨著各項目的特性差異、EX級的基準也會隨之改變。
@ EX級近年來的定義新增了「特異性」,已不再是侷限於強悍程度,
有時是以稀有性或特殊性去評價。
@ A(50)已經是可計算的最高等級標示,所以再提升上去後還是標作A級,
不過具體數字會起變化如:A(60)、A(70)。
也因此達到A級後有可能出現一些奇特現象,比方說一般是C+(60) > A(50),
但如果是A(70)的話就會凌駕C+了。
@ 寶具的射程和捕捉並非絕對數字而是單位,是一種比較用的參數。
(但射程1、捕捉1的場合要另外看待,其範疇確實為1)
可以想成,假設A的射程是1~50,B射程1~100。
如果A可以攻擊約1M~300M、那B就是約1M~600M。如果A變成1M~500M的話、
B就跟著變成1M~1000M。捕捉數也是,以此類推。
@ 寶具等級不是完全以神秘的高下去設置,不同類型的寶具會有各自的等級依據,
有時甚至還包括稀有性、特殊性等評價在內。
@ 存在著隱藏參數與隱藏技能。典型的例子是阿托莉雅的水上行走技能,
以及迦爾那的說明裡提過劍術、槍術、弓術等技藝層面的參數。
寶具方面倒是目前為止幾乎都有公開,只是有時後分散開來提,
像EXTRA因為系統問題每人只列一個寶具,
但有複數寶具的話仍會在劇情、設定集裡補充。
(唯獨FGO不適用,還有部分角色被刻意隱藏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