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強作死造奇葩分區!坑義大利 誰演齊祖傳奇?
新浪體育訊 今年的歐洲杯擴軍到24支球隊,淘汰賽歷史上也第一次迎來16強對決
。在小組賽結束之後,最終的對決分佈圖卻令人大跌眼鏡:奪得過世界盃冠軍的5支歐洲
球隊德國、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和英格蘭竟然同處下半區,上下半區球隊的大賽冠軍數
之比是驚人的0-20,這一堪稱“歐冠vs歐聯杯”的奇葩分區也遭到了球迷們的瘋狂吐槽。
但其實所謂的“死亡半區”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只是今年“作死”的豪強的確格外多。
2006:齊達內差點上演死亡半區傳奇
如果一個半區8個隊有5大豪強,那麼也就意味著其中任何一個豪強想要殺出這個半區,都
需要經歷嚴酷的考驗。提到連斬豪強殺進決賽,很多球迷們都會想起2006年世界盃上齊達
內領軍的法國隊。而那屆世界盃的下半區,就有本屆歐洲杯死亡半區的味道:當時英格蘭
、葡萄牙、荷蘭、巴西、西班牙和法國同處下半區,只有厄瓜多爾和迦納相對算是“菜雞
”。小組賽表現一般的法國隊淘汰賽狀態一路上揚,連斬西班牙、巴西和葡萄牙三強殺進
決賽。而在那個半區闖入半決賽的葡萄牙,同樣連過了荷蘭和英格蘭兩關。可惜齊祖最終
沒能上演含金量爆表的奪冠偉業,法國最終在決賽中點球不敵義大利。
齊達內率領法國連斬西巴葡三強
既然2006年世界盃的“死亡半區”如此刺激,那麼為什麼給人們的印象並不太深呢?
一個原因就是那屆世界盃實在太“正常”了,要知道2002年、2010年和2014年都有不止一
支豪強倒在小組賽中。德、英、阿、葡、意、巴、法、西分居8個小組,另一強隊荷蘭則
與阿根廷同組。結果除了G組的法國之外,其他7個強隊全都不負眾望拿到小組第一,因此
16強的強隊分佈還算比較均勻。雖然下半區有6個強隊,但上半區的3隊也沒有出現16強互
掐的現象。最後的八強除烏克蘭之外,其他7支都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強隊,堪稱近年來冷
門指數最低的世界盃,德國vs阿根廷、英格蘭vs葡萄牙、法國vs巴西這樣的對決賺足了眼
球。
因此這次的歐洲杯分區被人吐槽“奇葩”,一方面是因為下半區的恐怖程度,另一方面則
是因為上下半區的對比過於強烈。雖然上半區的威爾士、克羅埃西亞、葡萄牙和比利時同
樣也有非常傑出的球員,但除了葡萄牙算是歐洲杯的“老江湖”,比利時獲得過一次亞軍
之外,其他球隊從分量來說還是不如下半區,8支球隊竟然有5支都是頭一次晉級淘汰賽。
再假如威爾士和比利時能夠擊敗各自對手在八強中相遇,那麼這場對決雖然不乏看點,但
“威爾士vs比利時”聽起來多少感覺沒有那麼過癮。
豪強“作死”造奇特分區
其實每屆大賽的淘汰賽簽位安排都是比較均衡的,如果一切“正常發展”,應該不會出
現如今這樣的奇葩情形。本屆歐洲杯的6個種子隊是法國、英格蘭、德國、西班牙、比利
時和葡萄牙,他們也各自被分到A-F六個小組當中。假如他們全部都獲得小組第一,那麼
上下半區就會各有三支種子隊。再加上二檔的義大利,這7支球隊正常情況下也會呈現兩
個半區3+4的分佈,和如今的2+5其實差不了多少。只是原本“預期”有4支強隊(
B1/D1/E2/F1)的上半區成了2支,“預期”有3支強隊(A1/C1/E1)的下半區卻成了5支,
才給人們這種奇葩分區的特別感。
而下半區從3支強隊變成了5支強隊,自然和幾支強隊“作死”有關係。西班牙原本形勢
極佳,但在打平就能確保小組第一的情況下,他們卻遭到克羅埃西亞逆轉。雖然格子軍團
的實力很強,但莫德里奇、布羅佐維奇和曼朱基奇打西班牙都沒有出場,而在這種情況下
鬥牛士仍然連一場平局都沒有拿到。前兩場比賽的穩定表現原本已經讓博斯克的球隊反超
德法成為頭號奪冠熱門,但最後一場失利暴露出不少問題,這又讓西班牙的奪冠賠率跌回
到第三。
除了西班牙之外,英格蘭和葡萄牙也沒能在各自小組中拿到第一。英格蘭的走勢令人
哭笑不得,他們先是遭俄羅斯讀秒追平,又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讀秒絕殺威爾士,之後又
在小組第一在望的情況下沒能拿下為出線拼死一搏的斯洛伐克。擊敗了小組第一,自己卻
沒能拿到小組第一,霍奇森的球隊也上演了一出奇景。葡萄牙則始終沒有找到攻防兩端的
平衡,要麼進攻表現不佳,要麼防守屢屢出現問題,三場小組賽竟然一場未勝。不過陰差
陽錯的是,冰島隊最後時刻的絕殺還是把葡萄牙送進了強隊相對較少的上半區。
看到如今的這個分區,最“悲催”的強隊恐怕要數義大利了。孔蒂率領的藍衣軍團在
開賽前不被看好的情況下2-0完勝比利時,隨後又1-0擊敗瑞典,提前鎖定了E組第一的排
位。結果與西班牙、英格蘭和葡萄牙“向下作死”不同,義大利的逆勢上揚一不小心成了
“向上作死”——打出了超出預期的精彩表現,結果簽運反倒還不如被自己擊敗的對手。
法國和德國算是小組賽表現比較正常的兩支強隊,他們也落入了賽前預期的淘汰賽位置。
但如果進入八強就必須面對西班牙和義大利兩大“剋星”之一的簽位,估計勒夫在歐洲杯
之前也沒有想到吧。
(華迪維亞)
http://sports.sina.com.cn/g/euro/2016-06-24/doc-ifxtmwei92239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