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來跟風一下XD
根據小弟之前在三創體驗過VR的感想
無論是vive還是oculus
在移動方面不外乎由二種模式組成:
1.頭盔或感應器偵測的身體真實移動(會撞牆)
2.手把或其他裝置操作的虛擬移動(不易適應)
其中[1.]這項自然不必多說,完全就是100%直觀,你愛怎麼移動就怎麼移動
只是礙於真實場地的空間限制,才出現了[2.]這個輔助方案
而[2.]這種虛擬移動,又可以細分為好幾種模式,
從產出端/效果來說,就有:
A.指定落點的瞬移
B.指定落點的跳躍
C.指定方向的走動
從輸入端/指令來說,則是:
a.手把上的按鈕
b.手把上的搖桿/香菇頭
c.其他部位的輔助偵測裝置
當然,如果是[b.]+[C.]這種組合,似乎是[2.]裡面成本與效果綜合評價最佳的方案
相對其他組合而言稍稍直觀了一些,又無需購入額外裝備
但是vive目前的手把似乎尚未配備搖桿?所以暫且不論
現在來討論[c.]+[C.]的組合
首先,輔助偵測裝置就意味著需要額外裝備,所以成本勢必得增加
成本的增加又根據所選擇額外裝備的類型有高低之分
最理想的當然是腰箍式大型跑步機(電玩展那個,名字忘了),但是,最貴。
撇開技術不說,光是材料成本就貴爆了,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至於平衡板和手機軟體輔助,概念上確實很棒,但也有幾個點尚待克服。
尤其是操控自由度方面,切換至後退、側移的靈活性似乎稍嫌不足
再說說我之前提過的腳踏式搖桿
如果能光用腳來移動「系統內玩家身體可移動的空間」,那操作上應該會十分直觀
然而這概念也有幾個需突破的點:
第一,相容性。進到遊戲裡面要能在地板上顯示光標,不然人移走後根本沒法操作
第二,高低差。所以用市售的街機搖桿改裝似乎不大可行,連地板整個架高根本自找麻煩
所以後來自己又重新設計了一下:
http://imgur.com/a/vKYKk
要描述的話,大概是放置在加厚型拼圖地墊中的圓盤吧
表面噴砂處理增加摩擦力提升操控性,底盤下方鐵氟龍材質方便旋轉
用腳踩移動圓盤,壓下紅色的按鈕控制前後左右。
不知道跟市售的裝置有無重複到?各位大大又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