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can only save one— who do you choose? - Doug MacKay
內文分享自TED-Ed https://youtu.be/A1x7FqXRy9c
譯者: Lilian Chiu
審譯者: Amanda Zhu
你是星際貨船馬洛利七號的艦長,
前往新林德利太空港的路上,
你接到了求救的呼叫。
泰利克十二號發生爆炸,
乘客的氧氣即將用盡。
當你設定攔截航線時,
也查了泰利克十二號的乘客名單。
它目前正在載送三十名中年人,
將他們從地球上最貧窮的地區
送到新林德利的勞工中心,
中心會安排他們在太空港工作。
但在接近泰利克十二號時,
你又接到求救的呼叫。
豪華的太空艦波里托號
失去了一個推進器,
讓他們搖搖晃晃航向一個小行星帶。
若你不前往協助,波里托號上
去渡假的二十名大學生
都是死路一條。
你的時間只夠救一艘太空船,
你會怎麼選擇?
這個兩難的例子,
是一類邏輯推理的代表性問題:
當救命的資源
——比如捐贈的器官或疫苗——
很稀少。
對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有許多不同派的看法。
最有影響力的其中一派
就是功利主義。
最早系統性發展出這種倫理觀點的人
是傑若米班薩姆和約翰史都華米爾。
在這種觀點中,要選擇的是
能夠達成最大總體快樂的做法。
不過,如何定義和測量
快樂仍然是個難題。
比如,享樂主義者會說,
快樂的人生就是要有
最多的樂趣、最少的痛苦。
也有人認為,最能滿足
慾望的人生才是最快樂的。
不論如何定義快樂,
大部分人會同意,拯救三十條性命
產生的快樂可能會多於
拯救二十條性命。
但只考量拯救的人數就夠了嗎?
還是也應該要考量剩下的壽命長度?
假設壽命是八十歲,
若拯救平均年齡二十歲的學生,
就拯救了一千兩百年的壽命,
若拯救平均年齡四十五歲的工人,
則是一千零五十年。
如果其他條件都一樣,
越長的壽命代表的總體快樂
應該會多於比較短的壽命。
所以,也許拯救較小的太空船
其實比較有可能產生最大的快樂。
若覺得這種計算方式有點冷血,
你可以試試另一種方法。
哲學家帕菲特主張,
應該優先考量境況較差的人,
因為讓這些族群受益
比讓境況較好的人受益更為重要。
這種觀點認為,較急迫的是去
協助基本需求尚未被滿足的人,
即使協助他們比協助
發達的人更困難。
但若要判定哪個族群境況較差,
情況經常會馬上變複雜。
在我們的例子中,
地球仍然深深為
財富與機會的不平等所苦,
所以有錢可以到新林德利渡假
還搭豪華的大型太空艦,
無疑一定屬於地球上境況最好的人。
相對之下,工人則是最弱勢的,
每次都要離家數個月,
去做服務性質的工作。
由於資源和機會都比較少,
他們很可能在生活上會過得
比那些渡假者更辛苦,
所以也許他們比較應該得救?
另一方面,總的來說學生的
人生經歷還比較少——
也許他們的境況算比較糟?
或者,也許我們的決策
不該被這些變數左右。
哲學家約翰陶瑞克
很知名的主張就是:
在這類例子中,不要管數字。
每個人都應該得到
同等的關注和尊重,
所以決定該救哪些乘客的最佳方式
就是擲硬幣。
雖然一開始可能會覺得很隨便,
但這個方法對各方一視同仁,
平等給每個人得救的機會。
有任何乘客能爭論說
擲硬幣對他們不公平嗎?
很難說。
但他們——以及你——
對擲硬幣結果會有什麼感受,
可能又完全是另一個兩難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