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在精神醫療體制下
體悟到體制不公、壓迫的來源
專業被制度蠶食
淪為文書、流程、階層化的奴役
專業權威間妥協與鬥爭
專業半癱了,失去了主體性與能動性
於是心裡重新尋回對助人專業的初衷
近年來,政策越重視心理健康與長期照護的議題
心理健康是這心靈匱乏的時代很重要的財富
物質不見得能帶來心裡的安適喜樂
然而,旅遊休閒、心靈、文創藝術及知識消費的營餘
何以不能應用於公益性事務的推動
營利帶動公益,公益帶動營利,互利互生
失智與慢性精神疾患、無家可歸者之安置
一直是現有機構體制下,最少資源的族群
然而也是市場最為龐大的
機構只能是機構?
還是能有家及工作場域的想像
有時候困境也是契機
失依的浮萍,何處是家?
家庭照顧壓力龐大的家庭
何處得以喘息?
家庭與伴侶諮商收費是否僅能由個案與健保負擔?
難道不能以公益性、身心靈紓壓產業消費之獲利
轉為部分補助,已達公益、收入及專業服務可近性獲得三贏
在後現代、悶世代的青少年們
何處得以將自我的聲音有個發表的文創或音樂平台?
以獲得一個正當休閒的空間
一直問自己能否在體制外與內整合資源多做些甚麼?
我知道很多人會說有多難、多不可行
然而我想問的是
怎樣才可以更簡單些達到
記得曾有人說過
過著安逸的日子就好
然而我體會到安逸的日子
似乎讓人更加不安逸
更加庸庸碌碌
這會是我要的人生嗎?
我反恩著有些事情不嘗試去做是否會有遺憾?
在追尋心靈與靈性的時代
也許真正的自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一念萬千,端看自己如何去衡量
誠徵有共同想法的人一起討論
如果您有以下至少兩項條件符合:
1. 精神醫療、養護、復健領域了解
2. 醫護社心職五大專業背景
3. 具備禪修、心靈舒壓之知識
4. 有媒體行銷經驗
5. 曾經創業或管理過機構
6. 俱備觀光飯店、民宿業、文創音樂產業的經驗
7. 有接觸創投公司經驗
8. 善寫文案、計劃書者
9. 懂經絡按摩或美髮者
10.對社會企業有興趣者
11.對於架設網站、資訊系統專精者
歡迎來信討論
請簡單自我介紹
有時候集思廣益,離可能就會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