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原名為「詩」,在西漢獨尊儒術五經博士設立之後被尊稱為詩經。
由於詩經共載有305首詩歌,取其約數,故後世又稱為「詩三百」。
後世所提及的詩之六義,分別為:風、雅、頌、賦、比、興。
其中前三者是《詩經》內容,後三者是《詩經》的文學手法。
「風」是指十五國風,全國各地的民歌。
相傳周天子定期官員去民間收集各地的樂曲,其中原因是民歌中反映人民的生活等等,
當中有許多帶有諷刺意味的作品,可以看成是反應現實的現實主義作品;
「雅」分「大雅」、「小雅」,是貴族宴飲時所奏的樂章;
「頌」分「周頌」、「魯頌」、「商頌」,是諸侯宗廟祭祀的樂曲。
「賦」,按朱熹《詩集傳》,「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一種鋪敘的手法;「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手法;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就是借其他景物等等作為詩歌的開始,
發揮起興的作用。
《詩經》中的文學手法,除了以上三種外,還有雙聲、疊韻、頂真等等。
其中「複沓法」是《詩經》許多作品的主要特徵,
簡言之,就是一首詩分成幾節,每一節內容基本相同,
但當中會置換一些詞語,詞語的強烈程度會一節比一節強烈,
反覆暢詠以收一唱三嘆之效。
另外,詩經中,尤其是國風,很多也是四言詩,
是中國最早的四言詩。詩經中的現實主義思想,許多的詞藻,
文學及藝術手法對後世作家影響深遠。
在春秋時期,孔子認為《詩經》「溫柔敦厚」,稱之為「思無邪」,
並把《詩經》作為教科書教導學生,後世的科舉也把詩經列入考試範圍當中,
是入士必讀的作品之一。
比較著名的詩經篇章有《關雎》《蒹葭》《桃夭》《碩鼠》等。
許多詩經的句子被後世的文章多次引用,因此成為成語在漢語中固定存在下來,
如「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經·邶風·擊鼓》),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蕩》)等。
#大家午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