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又看了一些關於甲午戰爭的網路文章(有在板上爬文),
主要是對岸鳳凰網的專題"重讀甲午"。
不過這些文章書籍少有註解引用文獻,可信度要打個問號。
(附帶一提,這些網路上的文章有不少雷同之處,
恐有互相抄襲引用的情況)
"重讀甲午"目前連載23篇(似乎未完),
主要在談論日清雙方的國力和策略,
包含生產能力、體制、兵力...等等,
我覺得文章很有趣,推薦一看。
下面列幾個重點:
1.清朝的自強運動是失敗的,
不論是工業、教育、金融...等各個體系,
都未能達成現代化或現代化程度偏低,
這主要是因為滿清還停留在古代的君臣體系,
人民是受到打壓的對象,
因而難以出現西方和日本的民間財閥,
有能力的人才也沒辦法發揮所長。
體制沒有改革,是清朝低效能的主因。
2.清朝的農業稅率低的可憐(<5%),
日本人均負擔約為清朝的五倍以上,
但是日本人繳稅後的所得卻比清朝人稅前的收入還要高,
可見兩國人均生產力的差距,
這也是為何日本的民變比清朝少很多。
(日本的農業改革比清朝成功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國,
1874年,英國人的人均財政支出是滿清的261倍.....
(應該未包含殖民地?)
而英國、日本的政府收入很大一部分是公債,
讓人民投資政府、政府給予人民回饋,
清朝則完全沒有類似體系。
清朝缺乏現代化的金融和生產體系,其後果是錢根本不夠用。
3.清朝陸軍真正的可用之兵少的可憐,
雖然理論上八旗、綠營、勇營共計百萬餘人,
勉強能打的防軍、練軍共計卻不過三、四十萬人,
主力精銳更僅五萬,和日軍相抗時每每眾寡不敵,
後來戰況糜爛,清軍決定招募大量新兵,
但是這些新兵沒有經過挑選、缺乏足夠訓練,
在戰場上往往迅速潰敗,
更何況即使招募新兵,清軍仍居人數劣勢。
清朝的常備機動兵力遠遜日軍,戰敗其實是預料之中。
4.清朝陸軍的戰術和素養缺乏現代化,
請來的歐美教官教了半天沒啥成效,
大部分的清軍仍維持鎮壓叛亂的戰術,
甚至是退步(有戰爭經驗的老兵凋零)。
甲午戰爭的清軍將領大半靠背景,
僅少數老年人有內戰經驗,
根本敵不過現代化的日軍。
清軍戰術低劣、訓練不足,難以發揮武器優勢。
5.清朝內部派系傾軋,
保守派、帝黨不斷攻擊北洋集團,
甚至利用甲午戰爭的機會摧毀北洋派系。
日後的帝后黨爭就是起始於甲午戰爭,
慈禧太后對於帝黨奪權感到不滿,
在甲午戰爭時出手庇護李鴻章不被鬥垮,
日後戊戌政變更摧毀了帝黨。
被強迫上前線的北洋集團只有兵敗一途。
其他比較常見的論述就不多談,有興趣的可以自己看,
底下會附連結。
有些文章常說清朝國力仍大於日本,問題在於未能統籌運用,
但是這個系列的分析則認為日本國力已經大過清朝甚多,
不知何者正確。
"重讀甲午"說日本在甲午戰爭中瀕臨根本無憑無據,
說日本借外債沒有根據,
且日本國內籌錢就已經高過清朝很多,軍費相當充足。
另一個很有趣的論點是日本並沒有比較清廉,
日軍高層極為貪汙腐敗,
但正是因為這些軍政高層和民間財閥聯手,
為求利益不擇手段,才造就日本的富強。
或許這和中古威尼斯、近古荷蘭有相似之處?
文中還提到清朝早在開戰時就應該向外國借款,
這也是李鴻章的建議(和信用有關),
但是根本不懂金融體系的官僚體系將其駁回,
結果戰爭後期缺錢時根本沒有人願意借錢給清朝。
總括來說,清朝在整個體制上的缺陷太多,
果然不整個打掉很難蛻變。
PS :
如果李鴻章發動清君側(武裝政變),把政敵通通打倒、挾天子以令諸侯,
不知道可不可以把清朝改頭換面,
畢竟鄂圖曼、俄羅斯就是用軍事力量剷除守舊派,
清朝應該也可以吧?
重讀甲午第23篇<日本甲午前如何做到舉國一致>,底下有各篇連結
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jindaishi/special/juguoyizhi/
搜尋結果第五頁,往前都是
http://ppt.cc/c~Yw
補個問題,甲午戰爭時,八旗、綠營有參戰紀錄嗎?
我是想說,與其招募根本來不及訓練的新兵,把這些廢物推上前線不是比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