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KoujikiOuji (古事記王子)》之銘言:
: 「…夫下射不若平射,近鬥不若遠鬥,此理之至明者。藉(壕)墻以為隱,隔壕以
: 在平地,但在其前下方挖出壕溝便可製造高度優勢,妨礙敵人行動的同時又不妨礙平
: 射。
下射不若平射,這句你又只看一句了,請看第二句近鬥不若遠鬥,平射借助高度的關係
他可以增加射程,和命中目標的機率無關,你會這樣想其實也沒錯,只是你不懂你到底
在講甚麼樣的火砲
: 重型的火器。以戚繼光的配置為例,最重型(千餘斤)的大將軍在防守時的配置如下:
: 「每城門下大將軍一位或二位,一位三子;名城每門二位;賊所必攻之處,亦須
: 一位;牛馬墻下每對雉一位。」(戚繼光《紀效新書》十四卷本 卷十三〈軍火器〉)
: 戚繼光稱敵臺為雉,在他的規劃中約每五十垛(即陴)設一雉(《紀效新書》十四卷
: 本 卷十三〈雉解〉),而雉一對間的空間只須大將軍一位。但是,由於前面提到的利
: 平射不利下射的關係,這裡的千斤重砲不是配置在城上,而是在羊馬墻最底部。實際上
: ,這就相當於西方稜堡的雛形、trace italienne中的側翼炮(flanker):
: http://ppt.cc/-xGk http://ppt.cc/R4Ln http://ppt.cc/rbkT
: 在戚繼光的設計方案中,一對雉五十垛的空間是以千斤重的火炮來掩護。這個數
: 字關係當然是可以變動的,如果我們有更重型的火炮,那能掩護的城墻段落就更長,
: 需要設置的雉(敵臺)也可以相應減少,也減少更多的人力。反之,火炮越輕,需要的
: 敵臺就越多,能掩護的地段也越短。實際上,由於敵臺位置是固定的,遠不如火炮配
: 置有彈性,如果沒有搭配適合的重砲,那也不會有預設的側擊時該有的防禦效果。
: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說隨著防禦資源的由多到寡,配置防禦的地點也會逐漸減少
: ,而每個防禦位置必備的兵器不同。當全部只防守敵臺時可以配置最少的資源,但是
: 要有千斤重器這樣的防禦才有實質意義;其次,有多出的資源時則配置於城垛上,與
: 敵臺構成交叉火網,但由於牆角係死角的關係一定要有能往下拋擲的重物;再其次,
: 還有多出的人力物力時可以憑壕守牛馬墻,這時候如有可以平射且遠射的弓弩火器可
: 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戚繼光所言的大將軍是無敵大將軍砲,致於羊馬牆底部,那是因為這門砲雖然重一千五
十斤,但是他是一門散彈砲,練兵實紀雜集無敵大將軍解,佩有三門子砲,每發子砲有
子彈五百枚
而羊馬牆上三尺設一小窗,放佛朗機砲,在上三尺,在設一小窗可以放小槍,其後是敵
台敵台每作八門佛朗機,子砲七十二門,正面六門左右各一,請參照練兵實紀雜集敵台
解,佛朗機砲大者千餘斤小者百餘斤,他是專門射擊實心砲彈的火器,所以他要置高這
樣才打得遠
大將軍炮放底下可以掩護更多?實際上大將軍射程僅20丈,六十公尺罷了,兩敵樓距離
少者數十步多者兩百餘步,一步1.2公尺算少者以五十步計六十公尺,多者呢兩百四十公
尺,你要大將軍掩護甚麼東西?
因此大將軍只能放在底部,上面交給佛朗機處理,以八十門砲算,那就是十個敵樓以最
長兩百餘步算足以應付近兩公里的城牆防禦了
: 熊廷弼以車營搭配城池防守的用意之一是車營不單可以此時守,日後可以野戰用
: ,是物盡其用。但是車營一致向外而非如敵臺般從側翼發揮火力的性質,意味著其火
: 力的不經濟,或者換個方式來講,要擊殺同樣數字的敵人,車營必須消耗更多火力。
: 不斷的裝放彈藥意味著要考慮到火器的可靠性:會不會過熱,一入藥就擊發,甚至膛
: 炸?很不幸的是根據明朝人的紀錄,這兩者都是常見的事,而且經常就是明軍致敗的
: 禍因。
真正的原因是明朝不會用砲,和砲車設計有問題,明朝經常過度裝藥,在加上製造鋼鐵
生產工藝的問題經常會在砲身產生氣泡,最後就是炸膛,而他在使用實是把大砲當作固
定物,把砲車當作運輸品,一車兩砲,意思是開砲所產生的後作力全部由大砲本身吸收
,因此裝藥就會減少,把輪式砲架當成固定式砲架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