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卡扎爾王朝國家憲兵隊(1910-21)
背景
伊朗曾經是個軍事強權,現在也不失為中東的一方之霸,但是在十八、十九世紀,該國曾
經淪為列強的俎上之肉。
和隔壁的鄂圖曼帝國一樣,伊朗也曾經嘗試推動軍事改革,但是十九世紀的三次軍事改革
都以失敗告終,這主要是因為伊朗當時還處於比較封建的社會結構,宮廷派系和地方領主
很多都不樂意看到新崛起的現代軍隊奪取政治資本,列強提供的資源和協助也經常因局勢
的變化而撤離。
因為軍事改革失敗,伊朗與帝俄的幾次交戰以伊朗的戰敗告終,迫使伊朗割捨了高加索地
區的領土,英國則挾海上優勢壓迫沿海地區,形成了「大博弈」中伊朗的緩衝區定位。
到了1900年代,伊朗的軍事包含一支帳面上的常備新制步兵(實際上兵力與素質都甚差)、
地方部落可動員的非正規軍,以及真正具備高度戰力的一個哥薩克騎兵旅(軍官多是俄國
人,無法信任);此外還有反抗鄂圖曼的亞美尼亞民兵,與伊朗形成半同盟關係,算是傭
兵。
在1905-07年間,伊朗發生了波斯立憲革命等事件,政局動盪不安,民眾與政府都理解到
中央政府必須掌握絕對的軍事力量,如此才能維護治安、在全國推動各種政策。
伊朗的內部衝突也刺激了和伊朗貿易的列強,列強於是呼籲伊朗政府想辦法穩定治安,以
免干預到國際貿易。
1909年十一月30日,伊斯蘭議會(伊朗國會)決議通過政府的軍事改革計畫,伊朗政府首先
嘗試改善既有的常備軍和警備隊,但是很快就發現這些部隊已經太過殘破,爛泥扶不上牆
,只好另起爐灶。
伊朗國家憲兵隊的創建與茁壯
理論上來說,伊朗的正規軍依然是原本的常備軍、警備隊和騎兵旅,但是在1910年代,真
正的戰力其實是國家憲兵隊。
1910年十二月,伊朗國會批准了向各國延攬顧問的政策,其中國家憲兵隊會向義大利請求
派遣軍官,但是義大利婉拒了此一請求,這是因為英國和俄國在外交上施壓,不願讓另一
個列強插手伊朗軍事。
由於其他列強不得插手,伊朗轉而向瑞典求助,並成功達成了協議,瑞典很快就開始派遣
軍官前往伊朗,指揮伊朗新成立的國家憲兵隊。第一批瑞典軍官有三人,他們在1911年八
月抵達伊朗;伊朗國會在九月請求瑞典增派七人,這七人在十二月抵達伊朗。
在此同時,美籍的伊朗財務長摩根˙謝斯特(Morgan Shuster)卻有著自己的想法,為了有
效執行他的稅務政策,他決心建立一支財政國家憲兵隊,並且說服國會在1911年七月六日
通過此一法案。
謝斯特認為伊朗不需要兩支功能重疊的國家憲兵隊,並且國家憲兵隊應該要足以維持伊朗
的國內治安,直到正規軍改革到能夠接手防衛事務,他在任上因此主力推動自己主導的財
政國家憲兵隊的發展,排擠到另一方的資源。
謝斯特的財政國家憲兵隊也有他自行招募的歐美軍官,但是他也招募了許多伊朗本土的軍
官,他篩選的方法有二,第一是身家調查,第二則是政治傾向(謝斯特支持伊朗的民主黨)
。很多原本在其他單位的伊朗軍官都加入了謝斯特的財政國家憲兵隊,其中不乏能幹者。
1911年十一月,由於謝斯特強行徵收親俄豪族的賦稅,俄國向伊朗提出抗議,並且派兵到
邊境準備入侵,最後伊朗政府決定妥協,並且解散了態度堅決的國會,伊朗的憲政被迫延
遲,謝斯特也遭開除。
隨著謝斯特的離去,財政國家憲兵隊也遭解散,但其骨幹人員(超過一千人和35名軍官)卻
被轉移至國家憲兵隊中,因此其實是將兩支國家憲兵隊合而為一,也因此國家憲兵隊開始
染上支持民主和反俄情緒的色彩。
在1912年十二月,由瑞典上校Hjalmarson領導的伊朗國家憲兵隊已有21名瑞典軍官,以及
超過三千名伊朗人(含軍官與士兵);隔年,瑞典軍官增加至36人,伊朗人則擴增至超過六
千人。
1912年年初,國家憲兵隊剛建立三個團;到1914年,國家憲兵隊已經有七個團的編制,分
別駐紮在不同的地區,並且還建立了負責訓練的軍校。國家憲兵隊的成員有著穩定的薪資
,而其經費大多來自英國和俄國提供的借款。
政治鬥爭與部落頑抗
在德黑蘭和加茲溫這些核心地區,國家憲兵隊受到英國駐伊朗外交使節的協助(英國希望
能改善治安以提振貿易),並且在伊朗政府中有著較高的影響力,但是在南方的邊境省分
則不同,地方上的人士─特別是各部落的豪族─依然反對此一新興的編制。
在許多伊朗的外圍省分如法爾斯,很多道路都受到部落的監控,這些部落組織了名為
rahdari的民兵,這些民兵早期是收錢辦事的保鑣,但是後來基本上成了勒索保護費的軍
閥。
在1914年間,伊朗國家憲兵隊和這些南方的部落民兵展開了激烈的交戰,特別是在法爾斯
省的卡澤倫鎮壓了叛亂,最後終於廢除了這些軍閥對交通幹道的掌控,達成了推展中央權
威、綏靖地方治安的主要任務。
此外,自從1911年的反政變,巴赫蒂亞里(Bakhtiari)族群就掌握了伊朗中央政權,他們
是比較保守且親俄的派系。1913年一月成立的新伊朗政府沒有巴赫蒂亞里部落出身的部長
,但是巴赫蒂亞里部落的民兵依然環繞於德黑蘭的外圍地區,對中央政府形成威脅。
巴赫蒂亞里民兵就如其他的部落民兵,也是沒什麼軍餉的非正規部隊,軍紀敗壞、經常擄
掠周邊,與負責維持治安的國家憲兵隊頗多摩擦。1913年八月,指揮國家憲兵隊的瑞典軍
官忍無可忍,下令對巴赫蒂亞里民兵示威,雙方爆發了一些戰鬥。
由於害怕國家憲兵隊會被擊敗,巴赫蒂亞里民兵可能會發動另一次政變,以及部分官員對
於國家憲兵隊的忌妒,伊朗政府在此一事件後曾考慮向巴赫蒂亞里民兵妥協,但是震怒的
英國與俄國外交官旋即施加外交壓力,迫使伊朗政府向巴赫蒂亞里民兵提出最後通牒,下
令要巴赫蒂亞里民兵離開德黑蘭周邊。
事實上,國家憲兵隊確實未必能取得軍事和政治上的勝利,但是列強的外交壓力還是使其
能夠得到中央政府的公開支持。
列強的疑慮
伊朗國家憲兵隊是英國、俄國和伊朗三方政府共同合作下的產物,從一開始就受到英國、
俄國的支持與暗中監控,但是隨著國家憲兵隊的茁壯與成功,俄國政府開始感到不安。
1914年,俄國開始向伊朗國家憲兵隊施壓,希望國家憲兵隊執行勤務的範圍不得包含伊朗
北部的省份,那裏是俄國的勢力範圍。
俄國懷疑國家憲兵隊與德國交好(這是事實),可能會和德國合作,但更重要的是俄國不願
意看到有這樣的組織在自己的勢力範圍內行使權威。
由於北方省分畢竟不是俄國境內,俄國於是擴編了伊朗的哥薩克騎兵旅,進行北方的綏靖
任務;中部的中立區和南方的英國勢力範圍則繼續由國家憲兵隊主持綏靖任務。
人員的挹注與社會的改造
國家憲兵隊的人員可以分成幾個類別:首先是原財政國家憲兵隊的成員,這些是國家憲兵
隊最早的骨幹;其次是調自戰爭部的軍官;第三是留學歐洲和鄂圖曼的年輕軍官;第四是
國家憲兵軍校自己訓練出的人員,這些軍校生後來逐漸掌握了國家憲兵隊的高層。
值得一提的是,伊朗國家憲兵隊並沒有造成社會階級的流動。相反的,國家憲兵隊的軍官
大多來自伊朗的上流階級,他們是豪族之中接觸西方思想最多的年輕子弟,多半曾留學伊
斯坦堡或歐美,是貴族的開明派,不是打天下的貧民。
維持的困難
一戰爆發後,伊朗宣布自己的中立地位,但大家都視其為英、俄的保護國而並非完全中立
(有點像希臘),瑞典因此撤回了現役的軍官以免造成困擾,國家憲兵隊的瑞典軍官因而僅
存幾位已經在瑞典陸軍退役者。
此外,由於伊朗政府財政困窘,國家憲兵隊在1914年之前完全是靠英國和俄國的借款來維
持運作甚至擴編。伊朗政府的外籍財政顧問都對國家憲兵隊很有好感,並且曾試圖以國庫
挹注之,但成果很有限。
在1914年四月到1915年四月間,國家憲兵隊的耗費是553,404英鎊,相當於超過三百萬託
曼,這對伊朗政府來說是一筆龐大的資金,相當於年度稅收的一半,已經有大概一萬兩千
人、十幾個團的國家憲兵隊已無法再有進一步的擴展。
在一些地方如比較貧困的法爾斯省,國家憲兵隊的開銷甚至大於省政府的稅收,即使有英
國的借款也非常吃緊。
此外,隨著國家憲兵隊的政治化,此一準軍事組織開始涉入伊朗政局,這些比較開明的年
輕軍官呼籲民主化、重啟憲政,並且開始出現排斥英國和親近德國的舉動。
然而,隨著德國和鄂圖曼帝國結為同盟以及鄂圖曼的參戰,伊朗民主黨開始重新審視自己
的方針,因為鄂圖曼帝國對伊朗西北部領土也有野心,因此國家憲兵隊並沒有實際做出什
麼舉動。
附帶一提,國家憲兵隊的瑞典軍官基於祖國的狀況,也同樣都持親德和反俄的政治傾向,
這更進一步加強的國家憲兵隊的政治色彩,儘管這些瑞典軍官實際上的權力並不大(他們
不會伊朗語言,人生地不熟)。
眼看財政困窘,國家憲兵隊後來開始向德國借款,並且給予德國一些暗中的協助,包含放
任德國的外交官和間諜能通過邊境去阿富汗,以及在德國煽動阿富汗部落攻擊英國和俄國
的部隊時拒絕前往援助等等,但是在英國的施壓下國家憲兵隊並沒有進一步的積極動作。
隨著一戰持續下去,英國和俄國開始出兵佔據更多的伊朗領土,國家憲兵隊被下令不抵抗
後撤,但仍有少數單位進行了零星的抵抗。
國家憲兵隊在俄國進佔伊朗北部時協助組織了難民的轉移,並且很快就涉入了伊朗政治的
紛擾。國家憲兵隊如今掌控著大量的交通線,實際上控制著大量的資源,已經能夠形成軍
閥或甚至是新的中央政府。
國家憲兵隊在1915年開始公開反抗中央政府,他們控制了很多城鎮與省分,試圖推動憲政
和民族主義運動,還成立了一些民兵,但是他們受到俄軍、英軍的持續壓迫,和德軍、土
軍的合作最後也因為雙方意見不合而破裂。
國家憲兵隊在西北部的單位遭到毀滅性打擊,殘餘人員很多都流亡海外或返回家鄉,南方
的單位則被英軍併入新建的「南波斯步槍兵」此一警備單位,只有位於德黑蘭等城鎮還有
少數國家憲兵隊沒有被消滅或裁併。
重生與消逝
伊朗國家憲兵隊在1917年之後從灰燼裡開始重新發展,雖然只有寥寥無幾的瑞典軍官(並
且不會加派),最核心的德黑蘭團和很多軍校等設施都還在,並且英軍同意提供武裝和資
金,以免伊朗政府沒有足夠的武力而陷入動亂。
伊朗國家憲兵隊在1915-16年的戰亂中開始被視為伊朗民族主義的象徵,大量的本土軍事
菁英優先選擇加入此一單位,而不是衰敗的正規軍或俄國人把持的哥薩克騎兵師。
1920年年初,國家憲兵隊的編制是:三名瑞典軍官,242名伊朗軍官,8,158名士兵。到了
1921年政變前夕,伊朗國家憲兵隊已經重新擴張至接近一萬人。
在1920年,國家憲兵隊的年度開銷為超過三百萬託曼,但此時政府的稅收是接近一千五百
萬託曼。國家憲兵隊的編制此時有十四團,人員主要是志願役。
國家憲兵隊持續執行著交通線的護衛任務,也曾多次投入各地去殲滅匪徒和鎮壓叛亂,但
是此時國家憲兵隊已經又重新政治化,特別是很多在1915-16年被迫流亡或退役的前軍官
又開始推行民主化運動。
由於其政治色彩,部分國家憲兵隊甚至曾拒絕鎮壓特定的叛亂或加入叛軍,期待一些具備
前衛的革命色彩的叛亂能夠引導出新的局勢。這裡說的特定叛亂包含第三國際(蘇聯)扶持
的共產主義革命。
國家憲兵隊在1920-21年對英國越來越不滿,他們看到英國推動的伊朗軍事改革其實是打
算把伊朗軍隊至於英國控制之下。
1921年,國家憲兵隊支持了禮薩汗的政變,但隨後被併入新的伊朗陸軍之中,形成了伊朗
陸軍的骨幹,此後國家憲兵隊的政治影響力迅速衰退。
1921年政變畢竟是禮薩汗指揮的哥薩克騎兵旅發動的,國家憲兵隊去支持另一個派系,自
然就導致了自己的衰亡,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伊朗國家憲兵隊其實就是現代伊朗陸軍
的濫觴,並沒有完全消失。
主要參考資料:
An Experiment in Military Modernization: Constitutionalism, Political Reform
and the Iranian Gendarmerie, 1910-21 (Stephanie Cronin)
宋子文是不是學伊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