恕刪部分。
※ 引述《sartan (sartan)》之銘言:
: 覺得這真的很有趣~
: 1.英國人發明,結果被德國人大量用來屠宰英國人.
1914年的時候,絕大多數的國家都在使用馬克沁機槍或近似的產品,
只有法國等少數國家是使用氣冷式機槍。
不過德國確實是比較早認識到機槍重要性的國家,一戰前就決定要每團六挺,
其他國家一戰前的編制都還只有每團兩挺。
另外,一戰大部分的傷亡其實是炮彈轟出來的,機槍造成的傷亡比火炮低。
: 2.這款武器發表時李鴻章不識貨,如果買個一千挺也許今天的歷史會不大一樣.
清朝沒錢,所以才會覺得機槍很浪費子彈。
不過清朝也不是沒有機槍,甲午戰爭時就已經有幾十挺了(被日軍俘虜了一些)。
另外,在1905年之前應該沒有哪個國家有上千挺機槍吧!
日俄戰爭規模最大的奉天會戰中,日俄雙方共六十萬人,機槍合計才230挺。
: 3.即使這樣地毀滅性武器已經問世數十年,仍是有一堆將領讓士兵去衝機槍陣~
: 就連名將乃木希典也在其中之一.
日軍進攻旅順的時候是火力不足,後來拉上重炮就比較順利了;
一戰的問題比較複雜,英法聯軍發射數百萬發炮彈也未必有用。
英軍在索姆河戰役發動的大推進(Big Push)原本也沒想到會損失這麼高,
他們認為都已經全線炮轟那麼多天了,德軍的防線應該已經被削弱,
問題在於他們的炮擊戰術不夠有效,而步兵雖然裝備了路易士輕機槍但是訓練不足。
: 4.在義和團事件這樣大的歷史事件,三挺機關槍決定了整個戰爭~
如果清軍真的想攻占使館,哪有可能打不下來,清軍不是沒有火炮,
三挺機槍並不是無法解決的困難。
問題在於清朝內部和戰不定,有些人不想和列強完全撕破臉,
所以禁止正規軍全力去攻擊使館,這才是使館沒有被攻陷的主因。
此外,該次戰爭的關鍵不是使館,而是沒擋住從天津上岸的八國聯軍,
清軍當真攻陷使館、殺死裡面的人,只是讓列強更生氣而已,不會因此獲勝。
: → gametv: 李鴻章講的也沒錯,大清的後勤.... 08/31 13:31
: 推 mirage2000: 其實乃木希典完全不意外阿XD 08/31 13:39
: 推 yoyodio: 乃木就是馬粪前代而已 08/31 13:42
: 推 shiriri: 過了十年 英法陸軍也是這樣衝 板上好像就沒人笑他們馬糞 08/31 13:58
: → shiriri: 這標準還真浮動 08/31 13:58
最近在看關於一戰法軍的書,其實法軍在開戰半年後就已經研究出一些攻堅的辦法了,
是德軍真的太扯,一直加強防禦戰術,才讓法軍沒辦法輕易突破;
索姆河戰役時的法軍表現就比英軍好很多。
英軍的問題是,1914年的時候英國遠征軍(BEF)才六個師,1916年夏變成超過五十個師,
原本沒有徵兵制的英軍擴充出來的上百萬人多半是只經過基本訓練的菜鳥新兵,
所以很難使出比較成熟的戰術,只好用物量火海策略去嘗試壓垮德軍,可惜效果不佳。
英法兩國到了1915年後已經很重視炮兵了,只是還沒找到更有效的運用方法,
這和日軍輕視炮兵重要性的狀況不太相同。
別忘記在索姆河戰役的同時,法軍在凡爾登和德軍幾乎打到平手,
光是法軍會用徐進彈幕就把日軍甩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一點淺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