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ccyaztfe (best_troll_tw)》之銘言:
: 關於這個士兵的數量,是否在兵書有相關的記載啊?
: 將軍們是如何去界定先鋒大約在3-5千,主力大約5-10萬這樣?
如果沒參加過早晚點名可要去看《高盧戰記》。
在一個組織化的軍隊中,一個部隊的士兵總人數,理論上只要用行列互乘就可以
簡單算出來。
當然戰鬥中會有缺員或補充的狀況,但大體來說一個部隊多少人是可以大致知道的。
又如十進位法發明後,部隊可用十進位編制來計算人數。
例如中國使用的伍長(五人一組的部隊長),羅馬使用的百夫長(百人一組的部隊長)
等說法,都是指揮特定數量的部隊指揮官。
理論上如果你手下有100個百夫長,那手下就是有約1萬人兵力。
那要派出3000人就是調30個百夫長的部隊出去就對了。
實務上的兵力增減跟調派在《高盧戰記》當中都有提到。激戰之後兵力減少太多
也有可能把兩三個部隊重新編組成一個。為求戰術目的也有混編的狀況。
至於兵力來源,徵兵制底下確認士兵人數的重要依據就是戶籍制度。
知道一個行政區有多少戶跟多少適役年齡人口,就可以算出能徵多少兵力。
至於募兵制則是透過募兵官跟指揮官的申報,所以戰史上也常有吃空缺,浮報兵力
好多拿預算的狀況。
當然戰史上也常有政治宣傳,為求某些戲劇效果或逃避責任,威嚇敵人等等目的,
誇大敵我兵力的狀況,所以戰史記載的兵力數量並不一定完全可信。
(各位看看現代示威遊行都常會浮報人數就知道了,還要用空拍機去拍照估算人數
才真的準)
後世史家也常為此爭論,但大體來說還是可以參考的。特別是羅馬人寫史比較
務實一點少用文學誇大手法,記載多半較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