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The Hindenburg Line 1918 (Osprey)的時候,看到一些蠻有趣的描述。
1918年秋季的時候,協約國已經打破興登堡防線,德軍面臨戰敗但仍在頑抗,
此時各方對於和談的思維是:
德國~ 軍方敦促德皇與內閣請求停火,但最後關頭認為戰況還不到完全絕望,
可堅持戰鬥一段時間以爭取更有利的外交條件;
內閣被告知戰局失利後呈現悲觀,對軍方失去信心
英國~ 雖然取得很大的進展,但是補給需要耗費時間改善且己方兵力不濟,
戰況已又陷入泥淖,可能要拖到1919年春季才能決定性取勝,
戰爭延長會使美國影響增加,急於停戰;
法國~ 同英國,但收到德國內部慌亂的情報,因而盤算可堅持較苛刻的條件;
美國~ 認為英法聯軍取得優勢,戰爭持續下去將使英法兩國擴大霸權,
支持協約國最高戰爭會議的停火談判決策。
換言之,同樣是在思考是否要追求立即停火,德軍內部和戰不一且不談,
英法兩國都是害怕美國在戰爭拖久後得利,美國則反過來認為英法將得利。
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有趣的議題。
==
二戰後期,義大利王政府叛變、法西斯政權被消滅,
德國是柏林都被攻佔、殘存的部隊已經無望而投降,
但是日本則是在本土和中國、朝鮮仍有一定程度的兵力。
如果戰爭拖延下去,同盟國誰得利最多、誰最吃虧?
國府會拿到羅斯福原本答應的90個美械師嗎?還是蘇聯會打到北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