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大部分人認為是因應兵力對比不同而做不同決策選擇的段落
我認為並不一定是指兵力數量
因為謀攻篇前段用了大篇幅來陳述“用兵”這件事的目的和不同層級的優劣
所以我認為這段單獨抽出來看,不聯繫上下文,是會導致理解偏差的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
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
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 ,具器械,
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
攻之災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
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
這裡前後出現了兩段陳述解釋用兵之法,我認為這兩段應該是有呼應的
單純理解為數量對比並沒有任何意義,更可能是在說整體的大勢,和戰術層面上調動敵人
,製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