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兵力打贏,傷亡巨大,著名如朱可夫仍被質疑.
想到另一位共產世界,也被質疑的名將,
人稱紅色拿破崙[1966 JUNE, TIME. 先捧後殺的概念?XD],
aka越南堆屍王_武元甲(筆者武粉謝謝).
他指揮的春節攻勢,是用劣勢兵力打美越盟軍,果然打輸,還附帶傷亡巨大.
(此指最知名的Tet offensive Phase I, 1968年1月30日-3月28日.不包含Phase II, III)
但春節攻勢本身,
除了人員數量[註1],裝備不如對手外,
北越當局擬定的戰略也很有問題.
個人認為武元甲指揮的軍隊,已經表現的不錯了.
能打出讓美軍為主的盟軍,2.4萬人的傷亡,
若也算上南越軍2.2萬人的傷亡,
最後雙方傷亡比,約是1.5:1[同註1],
可說是堆屍之下,也有消耗到對手.
如上所述,
1967年年底,北越的戰略出現重大轉折,
1966-1967年,北越的領導階層,
武元甲和胡志明,傾向用老套路,
即有限投入的消耗戰,
盟軍出十八萬,我出十八萬零一百,等美軍退場再說.
但1967年的越共,
因為武器倉儲和根據地遭到大量摧毀,
需要北越更強大的軍事支援,
而此時胡志明在養病,武元甲已被踢出決策核心,
北越總參謀部和政治局,
計畫改變消耗戰的戰略,
要與越共發動一次全面攻勢.
但攻勢的戰略目標,
是很不可靠的[城市人民總起義].
這個計畫在1967年10-12月拍板定案,
而就帶兵的經驗,軍隊還是叫武元甲指揮.
模擬情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