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
這一次看完了整場發表會
其實覺得整個最有亮點的應該是Apple Watch3 LTE版
從iPHone 8到iPhoneX
舉凡無線充電、到Face ID
最終會影響到消費者選擇的,大概只剩下Touch ID與Face ID的選擇
但這一次比較想談的是無線充電
的確,這個已是老梗了,打從Nokia時代時就率先推出
想必Apple這一次會推出無線充電
八成是自Nokia之後,這些手機大廠應該有組一個團體在討論無線充電的標準化
制定了白皮書之類的
但是其實我看到Apple在講無線充電後,接著帶出來眾多廠商LOGO的一個畫面
(不知道有沒有人有印象,覺得應該是得到了許多廠商對此功能的支持)
我開始在想一個問題,為什麼率先做的廠商得不到回響,到Apple做個整合時
才開始好像被重視
其中我認為,話語權是很重要的,先行的技術研發者,必須要掌握一個話語權。
不然其實就只是單純的技術研發。
如何能登高一呼下面的廠商全部都呼應跟隨,才是這東西有沒有辦法推成的原因。
(電腦32位元到64位元的推進不也是這樣子)
就好像當年SEGA推出了Dreamcast,而Sony陣營推出PS2
或者再下一代SONY陣營和微軟陣營在遊戲機打對台一樣。
當年的Dreamcast在顯示晶片及系統上,我個人認為是優於PS2的
但為什麼最後不玩的是SEGA,廠商的支持是很重要的。
遊戲廠商只要說一句太空戰士就是要出在Play Station平台上的
基本上就贏了。
蘋果做為後進者推出了無線充電,如果有各家廠商的支持。
那麼以後在麥當勞、星巴克或是其他的公眾場合
無線充電被重視了,會有一個標準化而能普及的話,這是好事。
雖然很多人對這一次的無線充電無感,但是如果由蘋果來PUSH的話
其實普及化的未來性我是抱持著信心,而不會是各唱各的曲。
而且其實巧妙的補強了iPhone7的不足(取消了3.5耳機孔,就不能邊充電邊聽音樂)
無線充電搭載這個部份卻是意外的「補起」這個缺失。
至於iPhone X,近四萬的售價,採用了Face ID而捨棄了Touch ID
老實講,在發表會前,很多人的猜測其實是兩個都有保留的
(比如Touch ID是做在電源鍵之類的猜測)
然而,結果卻是跌破了眼鏡
蘋果只有Face ID,讓我有這是試水溫或是真的打算以後新機以此為主的疑惑。
這個Face ID的普及性與適用性,還有待觀望就是了。
(更別說Demo時的突鎚事件,連帶影響了股價)
我們再回過頭看當時吧
Nokia主打戴著手套也能滑手機的這個功能(老實說這功能滿威的)
只是不確定用了OLED面板之後,能不能也有同樣的功能
此外,OLED似乎比起IPS面板更有烙印的危機,會不會像以前的Amoled一樣
還需要觀察,加上後續的良率及供貨。
就手機產品而言,我個人是認為iPhone 8 Plus是CP值最高的
如果CPU使用和iPhone X一樣沒有被閹割的話。
記得高通丟了一系列的List說明了蘋果向安卓陣營「致敬」許多功能的比較清單。
的確都不是新梗,但是安卓及Google卻沒有辦法把這些強大的功能整合
我認為這也是封閉性和開放性的的一個很大的差別
各自為營,最大的頭管不到,也沒有想讓它變成標準化。
(這幾年好像Google開始有所表示了)
微軟當初半開放半封閉的曖昧態度
老實講是有機會可以掌握話語權,讓其他廠商乖乖當OEM就好。
但是個人認為自從收購了Nokia之後,其他各家的廠商所能分配到的資源
就已經讓這種平衡失衡了。(WP內各廠商婊來婊去的情況不少見啊)
或者微軟,當時如果訂出嚴格的規格,然後不跳下來做手機這一塊的話
在系統上面訂下的標配與「必要有的功能」,有機會達成標準化與一致性
但是又會招致另外一種「沒有差異化」的批評。
最後再講蘋果
蘋果之所以會讓人重視,在於JOB時代其實很多當時,不見得是創新
但是卻有很強的技術與整合性,而有助於推動。
但是這幾年發表會前的爆料已經讓發表會沒有什麼亮點
蘋果也開始從先驅者開始變成追隨者,但話語權還是有的。
今日早上在聽到廣播上講到
庫克重視的中國市場,已經連六季營收衰退了。
當新機的功能在歐博、華為的手機上都有了,新機的吸引力小,價格也高是一個缺點。
生態圈也是很重要的
中國的App生態是很獨樹一格的,比如騰訊出了一個服務
然後可以從這個App延伸各種功能,比如打車、比如支付、比如傳訊這些
開始讓App有「入口網站化」的趨勢的話
只依靠iPhone單一產品的蘋果,又可能面臨到App Store營收的衰退。
對於蘋果是很危險的,甚至蘋果也不諱言要考慮以「服務」方面的業務了。
這點,和現今的微軟其實是滿像的。
而且很神奇的,在東南亞新興國家上,韓國手機及中國手機反而有市佔拓展的趨勢
東南亞畢竟還是吃韓國文化的
而中國的「一站式」App勢必也有影響到東南亞的使用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