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隻土撥鼠,想要跟大家分享一個議題,就是圈養動物的「環境豐富化」。
如果想看參考圖片可以看這裡(台大動權社臉書連結)
http://ppt.cc/dnNc
大家可以用來評估一個展示動物的農場、生態園區或動物園,是不是有照顧到這些動物的
福利
在人工環境圈養野生動物可以滿足她在野外的需求嗎?
你是否看過熊科、貓科的來回踱步、自殘或搖擺;大型靈長目的重複嘔吐或食糞;大象的
左右搖晃;以及鳥類功能性失調的拔羽行為?
環境豐富化,就是營造一個「防止動物發生異常行為的環境」,而非在動物「已經出現各
種異常行為」,才於後耗費大量人、物力來加以補救。
展場形式、隱蔽空間、是否混種/同種多隻展示、無餵食變化等,皆可能是造成動物適應
不良的原因。
比方說,漫遊性動物在野外平均一天大概有35%-70%左右的時間,花在與覓食、進食相關
的活動上(包括掠食領域的巡邏),然而在動物園,大部份動物只花數分鐘即完成此一工
作,缺少變化的食物每天可能就在同一時間、同一個位置,放在同一個餵食器等待動物的
取食。動物園裡的棕熊無法在春季摘採野莓、秋季大啖鱒魚,取而代之的簡便管理可能就
是提供一個食盆的狗飼料。
其實,只要園方落實管理政策,飼養管理員克盡動物生理及心理兩方面需求的照料(當然
,此時先決條件是飼養管理員已具有動物生理及心理需求的專業常識):一支竹掃把、一
個顏色鮮豔的水桶、廢輪胎、水管,甚至是報紙、電話簿,在物品本身無毒性、對動物無
害的前提之下,都極容易激發動物本身亟欲「探索」的本能。不定期地更換這些行為刺激
工具更會因其更新的「不熟悉度」,而將動物無所事事的時間降到最低。
除此之外,管理人員的「敏銳度」與「想像力」,才是這些與他們朝夕相伴動物行為豐富
化的最佳資源,我們可以從日本的旭山動物園中觀察到其重要性。曾經面臨倒閉的北海道
旭山動物園,因為園長及員工們的大膽創新而一躍成為全日本最受歡迎的動物園,原因何
在?因為他們在乎動物的感受,希望動物園能成為人類與動物互相理解的橋樑(Zoo as a
bridge between visitors and zoo animals.),園方以動物的角度設計並創造一個讓牠
們能展現活力以及生活特性、習性的環境,以此來讓人們了解牠們是如何生活的(這便是
行動/生態展示)。而關於「想像力」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園方採用一位飼育員「企鵝飛在空
中」的想法,大膽砸下重金,建了一個如水族館般的海底隧道,實現了空中飛翔的企鵝之
景,相較於其他動物園只能看到企鵝在陸地上行走的樣子,此作法不僅豐富化了企鵝的展
區,更讓遊客能觀察、了解到企鵝在水中游泳的姿態。
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圈養動物的倫理爭議,可以參考
http://www.lca.org.tw/column/node/15
我個人是反對圈養野生動物的,因為我覺得,我們去這些地方參觀,除了動物的外型之外
,其實不太能觀察到他們自然的行為,比方他們以什麼為食、怎麼打獵、和同伴有什麼社
交行為或是如何求偶,還不如在家看個動物星球頻道可以更了解動物。
然而動物為了讓我們看這一眼,卻付出了終身的自由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