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我是踢他。
今天晚上在政大聽了一場很感動的演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在台東的「孩子的書屋」,
可以搜尋臉書或者是網站,不知道貼上來會不會踩板龜所以我就不貼了。
今天晚上的演講人是陳俊朗,大家都叫他陳爸,
可能很多人會覺得教育問題跟自己沒有關係,
但其實教育問題和社會、和家庭息息相關,
在台東就有很多被稱為後段班的學生,他們最大的問題就在家庭,
有被長期性侵的女孩、有父母離異母親常常換男友的男孩、有智障的爸爸和智障的媽媽
生下了兩個無法照顧的小孩、有一家人的門板是一片薄薄的紙板,
陳爸他們在十四年前開始,建立了書屋,免費輔導學生課業、供他們晚餐,
扶助社區、讓他們的家人有工作、一起被帶起來,陳爸說做十年不夠,
要做三十年,等到這些孩子都能用書屋對待他們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才算真正的成功、真正建立起一個循環。
我想分享的是,陳爸也提到大家都覺得台灣有很多問題,
陳爸問:「臺灣的價值在哪裡?臺灣需要什麼?」
看見臺灣這麼多的問題,我們默認不合理的事情繼續發生,那我們就是共犯,
能不能只要違反了你的原則、你就是不同意、就是不同流合汙可不可以?
無論在臉書上發文或是在哪裡用一點點的力氣去改變眼前一件有點不合理的事,
臺灣就會變好,一點一滴變好,就不會只是一個貪婪的鬼島,去尋找自己生命的價值,
那個你能做得快一點好一點、快樂一點的事情。
所以我在這裡發這篇文,想告訴大家書屋的存在,
想告訴大家這件看起來這麼難的事情從根本的開始被改變了,
所以無論我們遇見什麼樣的事,也許都可以多願意衝撞或者反思一點,
最後如果還願意往下看,可以看一下我對教育的想法,這是我臉書貼文的上半部,
也很希望有人可以點出我的盲點或一起討論。
在思考教育問題的時候常常會面臨一個很大的困境:「教育與社會的不可切割。」
從來就不能只談教育,因為教育不會只是老師和學生甚或老師、學生和學校的事情,
談學生國際化之前要先問問自己,我們的媒體裡,國際新聞長什麼樣子?
我們的社會上,有沒有國際觀?如果沒有需要、如果沒有環境,談什麼都是空談。
我們在討論國文要教什麼,如果只是放在每堂課四十五分鐘這樣的架構下來談,
可以談出什麼新意?如果只是放在教育部訂好的課綱(大家可以去欣賞一下)來談,
可以談出什麼創新?不如我們就給自己一分鐘站在體制外問問自己,國文應該教會什麼?
你問我的答案,我會說,教會閱讀,至少能看「懂」別人的貼文、教會基礎,
至少能在要往各領域發展的時候不受文字侷限,再來才是文學,那被我擺在最後,
順著這個邏輯來說,現今的國文教學滿足了多少?
上面是我自己的思考,但教學的問題就是,你了解學生、教學就會變得簡單,
所以問題接著下去,我們了解每一個學生嗎?我們真的看見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嗎?
在臺東(或者放諸四海皆準),教育最大的問題就是「選擇」的學生越來越少、
「放棄」的學生越來越多,老師可能繼續引起學生的動機,
卻發現最根本的問題出在他們「被規定要學」的東西上,這不是老師改變教學方法
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老師可能很努力在教,可是要彌補家庭教育的腳步太慢了,
更遑論是一個班二十五個學生,充滿無力可是你得去做,陳爸去做了
身為一個社會科老師能不能畫出世界地圖用地理去教歷史再去教國文?
怎麼改變家庭環境?體制內做不到?好吧,我自己來做,用我的方法,
「我們是一群膽大妄為的人」,教出了真正的多元教育。
如果你不這樣去看一個問題,怎麼能解決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沒有動機?
如果你看到這裡覺得這些都是教育的空談,那請你繼續往下看下一段,
因為教育真的不只是跟教育有關。
學生被教導考高分,考到畢業之後發現事情還是沒有改變,臺灣只有兩種人,
一種已經是權貴,另一種努力成為權貴,這是社會的問題,所以教育也出了問題,
我不認為我們這些台成政清交是什麼體制的既得利益者,我們是資源的既得利益者,
因為體制選擇了會考試的人,所以我們得到了資源,進一步、好一點我們要想的是,
下一代,或者接下來,教育資源要如何分配?要讓誰得到資源?因為我們不滿意現在,
認為這樣不公平、甚或我們這些得到資源的人得到的可能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資源,
所以我們才必須去思考。
以上謝謝大家閱讀(一鞠躬)
只是一個聽完演講很腦衝的女子
最後附上陳爸所說的我最喜歡的一句話
「台灣不會自己變好,要靠大家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