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MengHsinDH (夢心)》之銘言:
: 請問大家會覺得南部跟北部人說
: 「爸爸」 「媽媽」 「哥哥」「姐姐」
: 之類的口音很明顯不同嗎?
: 朋友高雄人
: 我是台北人
: 常常聊天聽到他說「爸爸」等稱呼時
: 都是第一個字二聲 第二個字一聲
: 我則是三聲+二聲 或是四聲+輕聲
: 每次聽到都覺得很妙
: 跟他提出來 卻發現他完全沒察覺耶
: 還問我哪裡不一樣?XD
: 究竟這是地理因素差別還是國台語家庭慣用法差別呀
: 有人也對不同的稱呼語調很敏感嗎~
我是屏東人,年輕一代用用臺語能力判斷故鄉不準,因為普遍能力沒那麼好,
四五十歲的人從口音跟習慣語言,可以猜個七八成沒錯
平常家人互動沒有常在講臺語真的有差
臺語我能聽,也可以在心裡說,可是口說發音
就是卡卡的…
梳子我們講的是擦ㄙㄟ,
實際上應該是指古代在用的木梳
說頭髮,就講“淘門”(近音),也有人講“淘臧”
其實臺語有一些動詞跟形容詞非常貼切,
比如說臺語的“抓”,可以引申為去揭發、去檢舉或說出壞事
比如“這樁代誌就是某咪郎去<抓>的”
通常這是說暗地裡舉發,如果要明著掀出來,
就用“拽”(念ㄧㄚ輕聲)
另外跟外來字結合,“講漫畫的”,是說話內容
天馬行空、不切實際的、不實在
還有“飯湯”在北部跟南部代表的東西也完全不一樣,
北部很少用這個字。
如果你告訴從小臺北長大的人,我想吃飯湯
他應該會買一碗海產粥(稠的那種)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