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在下分享一個小故事 (對話改編)
西元527年,北魏孝武帝為了政教合一、穩定政局,
因而獨尊佛法,國建大廟二千有餘、奉養僧尼八萬多人,
百姓造寺更是三萬多所,總僧人口達兩百萬人,
一時之間整個國家佛法處處,民間尊其皇為「皇帝菩薩」。
一日得知天竺高僧達摩初到國都建業(南京),連忙宣召晉見。
梁武帝:「大師,朕廣設寺、養萬僧、佛經更是抄寫無數,
請問朕的功德如何?」
達摩:「無功也無德」
梁武帝不悅而問:「何以全無功德?」
達摩:「皇上原本功德無量,卻因心繫功名、計較多寡,互抵至消耶。」
梁武帝無法接受達摩之說,草草結束對話。
====== 回至本文 分格道 =======
作者家境小康之下,借款求學乃是稱讚之舉;
然工後四年,存金百萬,興起壯遊之念也屬個人規劃,
在臉書上抒發天地之悠悠、人生海闊又天空,
盼眾民也能相呼應,亦屬常態。
但在字裡行間卻又有些爭議之處,徒感惋惜。
以國外壯遊為開創人生格局唯一道路,惜一也;
不願面對反對聲浪,將異己者全打入仇女一族,惜二也;
某些壯遊曾受男友金援,與文中精神「勇敢」稍有違背,此乃惜三耶。
常言道「身教大於言教」,吶喊突破不公不義,輕鬆樂遊上天下地,
此乃反方所不解耶,豈是「汝輩皆是反對勇敢做自己」一言可道乎?
====== 穿越時空廢文線 =======
梁武帝在與達摩晤談後,因心煩而微服出巡,突遇村民攔轎喊冤
詩意盎然的村民A:「吾皇豈是池中物,一遇功德便化龍」
博學多聞的村民B:「達摩哪根蔥啊!?功德系? 我的觀察啦!」
脫衣舞劍的村民C:「謗佛者死!謗功德者死!」
mo來mo去的村民D:「吾皇一國之尊,請下令凡出現
『Sent from 達摩 on』之文字者,一律刪除之!」
桃園中壢的村民E:「這定是酸皇黨以及仇皇派指使所為,
請吾皇切莫在意。」
高調功德的村民F:「那些沒做過功德的小廝們豈知作功德的美好?」
巨匠出生的村民G:「以前我是擺攤的,作過功德後就領悟人生了!」
梁武帝微笑點頭示意,稱許村民們的嘉行善語,
遂將國號「大通」改為「人蔘」(誤),萬民莫不歡欣鼓舞。
十二年後,梁武帝亡。
後人有詩云: 突遇大師喜難言,
迫求功德算萬千,
錙銖計較互抵過,
本無一物存心田。
下台一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