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boy54188 (跳板中)》之銘言:
: (恕刪)
借標題回一下常見的名詞解釋
心理醫生:台灣不存在。
精神科醫生:台灣人常講的心理醫師指的是他,念醫學院畢業+專科訓練考試之後的稱謂。
因為是醫生基本上出沒在醫院或診所(科別名稱:精神科、身心科…etc),
去掛號看診的時間一般都不太長,大約10-15分鐘,
醫師大概會瞭解你的狀況,然後下診斷、開藥、定期追蹤用藥狀況與症狀。
心理師:目前台灣分成臨床心理師與諮商心理師兩種,有時諮商心理師會直接稱諮商師,
兩種都是碩士班通過全職實習、論文、畢業、通過國家考試後才能成為心理師。
臨床心理師大多出沒在醫院,工作內容包括心理衡鑑與心理諮商或治療。
諮商心理師大多出沒在大專院校諮商中心、或者縣市學生諮商中心,
工作內容包括心理諮商或治療、也會負責校內的心衛推廣活動與危機處理。
上述兩者工作地點與內容不必然互斥,
此外也有社區心理機構這個選項,可以進行自費諮商或者接政府補助的案子。
如果去見心理師,通常會是一次50分鐘的會談,
心理師會先詢問並瞭解你的資訊,再針對你的狀況進行討論,
依你的狀況與心理師服膺的治療學派而有不同的次數,短則一兩個月長則N年。
輔導老師:指出沒在國小~高中輔導室的輔導教師,跟國文老師歷史老師一樣是老師。
必須修畢教育學程、以及輔導領域或綜合活動領域的學程才能有此資格,
大學輔導或諮商學系的畢業生出來的出路多在此。
工作內容主要是上課,以及學校學生的晤談,可能還有一些零零總總的行政。
社工師:社工師也是大學社工科系畢業通過國考後才是社工師。
但現在社工人力不足,所以一部份是沒有證照的社工員。
專長是各種社會社福資源的連結,還有家訪等等第一線戰場的工作。
張老師/生命線etc:志工團體。大部分是對於助人有興趣的人會去參與訓練及投入服務。
不一定具有相關科系背景,且訓練時間較短。
急用如情緒很多的時候可以撥打1980或1995幫助自己緩和。
其實上述的名詞在台灣常常交互使用,
比方說去跟心理師晤談有的人會說我跟諮商師/心理醫生/輔導老師/老師談,
不過後面的訓練背景與專長其實還是各有不同的。
最大的共通點就是訓練一定會強調CuLiZn的重要。(最近很紅的同理心)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聽過去輔導室/學生諮商中心/看精神科好像是一件不太光彩的事,
雖然這幾年陸續在改變了(比方說我覺得還滿常看到女版推文建議原PO去諮商的XD)
但大部分的人對於要踏進去這些地方可能還是有些卻步。
不過就我個人的想法,其實台灣在這一方面的訓練是越來越紮實了,
如果你的狀況已經影響到生活作息或生活狀況,
看精神科或者用藥其實可以幫助你恢復生活的步調,
似乎有滿多人擔心會不會藥物成癮,其實沒有那麼容易的,
藥物可以作為一個輔助、幫助你更有力量去處理背後的問題或應付生活的挑戰,
如果狀況改善了,也可以陸續減量甚至停藥。
(但記得要配合醫生的指示,擅自停藥才可能更有成癮或復發的風險。)
而如果有一些覺得難以突破的坎、有一些放很久消化不了的東西,
或者有一些你也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的狀態,不妨給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
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並不只是單純的聊天,
而是提供一個對話、反映、重新省視與瞭解自己的機會,
當你瞭解為何,你就越有力量面對更多的困難與更多的未知。
如果你剛好是大專院校學生更幸運了,快去用學校不用錢的諮商資源!
談一次就現賺1000up XD
如果是社會人士,可以去醫院看精神科的時候跟醫師說你想要做諮商,請他幫你安排,
也可以從社區心理諮商資訊網這個網站,搜尋你周邊可用的諮商資源連結。
http://community.heart.net.tw/
希望幫大家簡單瞭解一下相關的資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