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http://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077/1133959
日前台大及中研院團隊歷經3年研究,發現台灣地殼上下層都參與了500萬年來的造山運動。這項研究成果登上了著名的《科學》(Science)期刊,其中第一作者是一位年僅30歲的女博士生黃梓殷。
這當然是一項十分傑出的科學研究成果,台灣媒體也同樣以雀躍的心情報導這一項發現,只是焦點卻不約而同地集中在這一位女博士生身上。〈台灣造山爭論 台大博士正妹解謎〉、〈解開台灣造山爭議 台大正妹登國際期刊〉、〈明星臉瑤瑤正妹 揭台灣造山運動謎團〉。正妹話題當然是許多媒體在拼經濟時的吸睛工具,但是難道理工科就一定要是醜妹嗎?瑤瑤或是正妹不該跟台大地科所扯上關係嗎?不然為什麼要這麼的驚訝呢?
在這系列的報導中,媒體將焦點擺放在「年輕」、「正妹」、「博士生」這幾個關鍵詞上,我自己長期以來的觀察是,在台灣如果科學新聞不加些這類辛香料,似乎撐不起是一則吸引人的新聞。但是長期以來這樣的加料手法,至少很容易讓大家有兩部分的誤解:首先,讓人們誤以為一項龐大的科學研究突破,僅是某些個人化的成就。其實在近代的科學發展中,多數會體現一種「大科學」的樣態,即使是些微的科學進展,背後恐怕都是一群人、長時間、多資源的共同投入,很難僅是某些個人化的成功。
其次,把「正妹」跟「瑤瑤」放在標題,會讓大家誤以為「在地科所出現正妹」與「研究被刊登在Science」是一樣的罕見與重要,這樣對台大地科所公平嗎?老實說,我曾經一廂情願地認為如果科學家是醜妹的話,說不定會讓台灣的媒體更願意把焦點放在真正的科學意義上。不過,別傻了,這樣的新聞恐怕就是以不見天日的下場作收吧。
在過去眾多訪談新聞界朋友的經驗中,我瞭解對於科學新聞來說,編輯要的是「故事」、「爆點」、「話題」,所以要嘛就是「台灣第一」、「世界最快」、「宇宙最大」這類的科學新聞,不然就只好用正妹、帥哥或是愛情故事來陪襯,才有機會攻上新聞版面。這麼愛正妹,以前物理學界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吳健雄博士,在那個年代怎樣也算是正妹一枚,怎麼都沒有人為她編個劇本來談論呢?台灣一年一度的「台灣女科學家獎」裡面也不乏只是年紀稍長的正妹女科學家,怎麼沒有人為她們拍部電影來看看呢?真要扯故事,我們還真始終扯不出一個有意義的科學家故事。
媒體作賤科學研究的案例,實在讓我不得不聯想起,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國內「孝子」出車禍的比例就開始遽增,似乎只要有人死於非命,當事人都極有可能是「孝子」、「孝女」或是「善人」,加料的同情能讓新聞更有賣點。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可憐的科學研究成果,似乎不跟花邊掛勾就無法在版面上跟其它新聞拚搏。隨著口味越來越重鹹,老實說,我好擔心未來科學家必需要是「孝順美女博士生」這類複合式正妹,她的科學研究才能勉強擠上台灣的新聞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