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每次當有人在說kpop多厲害多厲害的時候,
必然會去講的幾個點不外乎有:
1.從小開始培養舞蹈技巧
2.MV質感
3.演唱會規模、舞台技術..等等
但我們回過頭去想想,這些被稱為是kpop「很厲害」的要素,
都是與視覺相關的,也就是說帶來給觀眾視覺方面的刺激,
然而回頭檢視音樂本身,或是音樂表演本身,
素質的低落讓人不堪入耳,但觀眾似乎也不太在意這種事情,
反正kpop就是為舞蹈而生,為視覺效果而生,為商業利益而生,
名為kpop,現在卻成為一種低素質商業音樂的代名詞,
舉例來說,我遍覽kpop演唱會的影片紀錄,
卻發現找不到一句是現場真唱,全部都是靠對嘴預錄,
吉他導線沒有插,鼓組沒有收音,
而音樂本身的生產過程就更不用說了,就有如工廠製造業一般,
直接用sop去大量生產一首一首無聊的「純商業歌曲」,
小弟我曾經與某歌手打賭,
坐火車到站前的十分鐘內寫出一首模仿韓國的芭樂歌的主歌,
結果我贏了,那首歌最後竟然還很嚴肅的編曲錄音,甚至上架,
最後還拿到各地演出,
蠻有惡趣味的,讓大家知道這種流行歌多廉價多無聊。
但另一方面,我卻還蠻羨慕韓國政府對國內音樂產業的力挺,
實名制的付費制度,讓韓國的經紀公司都能夠保有一定收入,
然而經紀公司本身如何分配這些資源,公不公平,
又是另外的課題了(真是恐怖的資本主義)。
最後再講到觀眾的部分,
韓國音樂因為有idol文化的加持,粉絲們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歌手團體,
都會奮力讓他們衝上排行榜,而做這些事情無非就是花錢去買音樂,
反觀其他亞洲市場,不論是台灣大陸日本等等,
聽眾們似乎都已經很習慣免費音樂,
而使用者付費、供需定理這種事情,
在音樂圈是完全不存在的,很可笑吧?
所以當大眾們批評台灣的流行樂時,
是否可以先想想,是誰讓台灣的音樂變成這樣的呢?
再厲害的人,沒飯吃一樣會死啊,
鄉民們會同情中職的厲害選手們在臺灣領低薪,
卻不會去想到在台灣的厲害音樂人們,常常也是有一餐沒一餐,
卻還是為了理想,一路挺著繼續做下去。
舉個例子好了,前陣子youtube上點閱率衝到首頁的台灣音樂MV,
大家應該知道是哪一支。
對啦就是婷婷不要停,
這件事實大家不會覺得悲哀嗎,曝光率最高的是有史以來最爛的作品,
對大家來說看得很爽很開心,但對音樂人來說,
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坐隔壁考0分的小明上台大,
我努力考95分結果落榜的感覺,
「反正我亂做大家還比較喜歡,那我幹嘛認真做?」
當然啦講歸講,我們還是不會真的擺爛的。
我認為這跟大眾文化越來越淺碟的現象是息息相關的,
這就跟上個月真相達文西事件背後所展示的意義其實也是共通的,
大眾們什麼時候才能看破這國王的新衣,真的是每個文化藝術工作者期待的美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