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p5good (─ ─”)
2015-09-13 23:11:46※ 引述《demitri (forever)》之銘言:
: 我覺得你可能沒很注意韓樂的發展,
: 現在檯面上的kpop是高度商業化沒錯, 膚淺的口水歌很多也沒錯,
: 然而他們錢賺到了, 產業得以維繫,
: 所以在這過程中也培養了些人才出來,
: 不論是唱歌或作曲人才.
: 早年他們大公司常跟外國作曲家邀歌,
: 現在也很多hit曲是自己寫的.雖然還是很商業化.
: 然而在很多地方, 我們可以可以看到他們'有理想'的人才,
: 在這過度商業化風潮的夾縫中生存,
: 而隨著偶像團體流行已經一陣子,大家漸漸膩了之後,
: 越來越多所謂較有深度, 有原創性的歌也出頭了.
: 例如YG捧的一些新人,
: Ex. 樂童音樂家, Lee Hi, 都蠻有特色的.
: 另外創作歌手也越來越多 我推薦Roy Kim
: 只是在台灣紅的都是商業化極高的偶像團體而已
: 之後的kpop能不能不靠偶像還能持續受歡迎, 可以拭目以待,
: 我個人覺得應該很難, 但也許偶像比例會漸漸變少.
事實上我並沒有覺得韓國音樂人才不好,
他們的音樂人的專業度除了日本以外,是勝過整個亞洲的,
例如在美國的某間音樂學校MI,簡直被一群怪物韓國人佔據著,
有如霸凌般凌駕於其他的亞洲學生。
然而在極度商業化的操作模式下,所展現出來的音樂型態與內容,
卻可能還不如一個泰國的樂團。(沒有對泰國音樂不敬,泰國音樂也很厲害)
其實你也講到一個很重要的現象,
就是能夠在台灣大紅大紫的大多都是商業化極高的偶像團體,
當韓國音樂開始回過頭來要大刀闊斧進步音樂本身的素質時,
還能夠保持以往的呼風喚雨嗎?
羊毛出在羊身上,那就要看觀眾買不買單囉,
我認為今天kpop所造成的問題,出在於大眾口味的淺碟上,
而不是經紀公司刻意想要把自己音樂的格調拉低,
畢竟這些公司的老闆們以前大多也是台前的一線音樂人不是嗎?
所以今天發展出這樣的商業模式,
來自於大眾本身,是大眾讓這樣的商業模式成功的,
討厭目前kpop的人也不能怪誰,只能怪自己,
今天變成這樣,你我都有推一把。
: ※ 引述《mp5good (─ ─”)》之銘言:
: : 先說這篇跟仇韓無關
: : 只是每次聽到有人吹捧kpop多厲害多厲害就蠻有氣的
: : 先講結論:
: : 「kpop素質低落,堪稱亞洲最差,
: : 但靠著炫麗的視覺效果和政府大力支持,
: : 獲得龐大的商業利益和媒體曝光度。」
: : 大家有沒有發現,每次當有人在說kpop多厲害多厲害的時候,
: : 必然會去講的幾個點不外乎有:
: : 1.從小開始培養舞蹈技巧
: : 2.MV質感
: : 3.演唱會規模、舞台技術..等等
: : 但我們回過頭去想想,這些被稱為是kpop「很厲害」的要素,
: : 都是與視覺相關的,也就是說帶來給觀眾視覺方面的刺激,
: : 然而回頭檢視音樂本身,或是音樂表演本身
: 關於過度注重視覺的問題. 其實關於純音樂vs視覺的論戰很早就有了.
: 但這是在80年代電視取代了廣播成為主要媒介的時代.
: 那時候很多人開始擔心Music Video會取代音樂的純粹性,
: 而事實是重視視覺是不可逆的情況, 現在用MV來表達概念,製造話題,
: 甚至壓過音樂本身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
這個議題十分有趣,
我也和無數的人討論過這些問題。
MV與音樂本身的主體性是否會有衝突?
這個議題出現的絕對更早,早在披頭四火紅的60年代,
廣為人知的A Hard Days Night就成為第一支空前成功的MV,
而在接下來50年的音樂史當中,
MV與歌曲的內容本身也就更加漸行漸遠,
而MV也幾乎成為了商業音樂的代名詞,
但這是否代表著MV的使用必然會取代音樂的主體性?
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
一個好的MV只會讓歌曲更加完美,只是端看你如何去使用MV而已,
諸多例子,從70年代的Pink Floyd使用整部電影"Dark Side of the Oz"
作為整張專輯的「廣義上」的MV,
一直到90年代Radiohead的MV "Just"所引起的諸多討論,
或者是Gorillaz直接使用動畫角色作為樂團成員等等,
不但不會使音樂主體性喪失,
反而使之更加鮮明,使人們去玩味歌曲、歌詞中更深層的意義,
而廠商們要如何製作MV,商業化的樣貌如何,
最終還是要回到大眾口味本身。
: 現在這時代又更近一步往這方向發展,
: youtube等視頻網站的興起讓人更在意視覺,
: 我想這是kpop為什麼這麼重視視覺的關係.
: 某意義上他們在視覺上的用心, 無論編舞或舞台設計,
: 不能因為他們音樂的過度商業化而被抹煞.
: kpop對視覺的高度注重已經讓他們自成一格,
: 需要用不同于以往純音樂的角度來評論.
: 所以說沒價值或很差是不太公平的
我不否認視覺化是kpop中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我們也無法否認,kpop的視覺化嚴重的打壓了音樂本身的主體性,
也同時壓縮音樂的品質。
我不否認kpop在視覺化上的成就,
我批評的是kpop在音樂上素質的低落。
舉個例子,如果今天有一個瞎子,
純聽音樂的話,他會覺得kpop比較厲害嗎?應該不會。
那這個瞎子有資格批評kpop嗎?應該沒人會說沒資格吧,
這就是我的重點。
: : 素質的低落讓人不堪入耳,但觀眾似乎也不太在意這種事情,
: : 反正kpop就是為舞蹈而生,為視覺效果而生,為商業利益而生,
: 其實主流音樂市場高度商業化是全球皆然, 只是kpop程度又更高,
: 即使音樂市場繁榮如美國, Billboard上排前面的歌很多也是高度商業化,
: 強調視覺和概念勝於歌本身, 只是他們人才更多,
: 所以能出頭的歌通常更精緻, 更有原創性而已.
: 在美國泰勒斯, 小賈這種也是常被罵音樂性的問題.只是在台灣天高皇帝遠,
: 西洋來的都鍍了金, 比較不會注意到而已.
事實上我也非常不喜歡近年來的美國主流商業電音,
無腦又老調,千篇一律的電音舞曲節奏,
光是在夜店聽就飽了。
自從LMFAO的成功之後,所有藝人團體開始競相複製成功模式,
原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商業音樂樣態,
在一兩年之間就被玩臭、玩爛,也是令人莞爾。
不過這是在講kpop,我也就沒有著墨這麼多。
: 另外談談高度商業化這點. Kpop模式其實並不是先例,
: 要提高度商業化的音樂工場,斯德哥爾摩的音樂產業就是一個好例子,
: 韓國只是把這概念發揮到極致.
: 十來年前kpop可不是這樣, 當時SM還沒這麼大,
: YG, JYP還沒大紅起來, 當時還是很多創作歌曲和抒情歌,
: 那為什麼漸漸變這樣?某意義上你可以這樣想,
: kpop是在現在越發難賺的純音樂市場另闢蹊徑.
: 他們抓住了幾個要點
: 1. 唱片(音源)銷量在全球的萎縮
: 2. 這時代空前的注重視覺性
: 3. 演唱會收入非常重要, 甚至比唱片本身重要
: 4. 先賺錢再培養人才
這方面我也是如此認為,
在原文中我就有提到韓國音樂穩定的收入來源,以及政府大量的支持,
演唱會收入、賺錢培養人才這些又是完全不同的課題了,
就不再贅述。
: : 名為kpop,現在卻成為一種低素質商業音樂的代名詞,
: : 舉例來說,我遍覽kpop演唱會的影片紀錄,
: : 卻發現找不到一句是現場真唱,全部都是靠對嘴預錄,
: : 吉他導線沒有插,鼓組沒有收音,
: 你錯了, 你可以去找MR Removed, 還是很多真唱的.
: 很多主唱好好站著唱實力是蠻強的,只是邊跳邊唱就不一定了.
這邊我承認我看得不夠多,的確很多真唱,
但大量的對嘴我仍然無法接受,
要嘛就跟蔡依林一樣,又喘又走音繼續照唱,
還比較尊重聽眾,這樣的表演我會比較喜歡。
: 另外你講的樂團是CNblue吧, 他們已經不假唱了.
: 這團我個人不太喜歡, 應該說用培養偶像模式來組樂團我覺得是邪道,
: 但他們現在創作力也不錯, 自己作的曲還不錯聽,
: 已經不是賣臉的廢團了, 算是進步很多.
這我就不熟了,不多加評論。
: : 而音樂本身的生產過程就更不用說了,就有如工廠製造業一般,
: : 直接用sop去大量生產一首一首無聊的「純商業歌曲」,
: : 小弟我曾經與某歌手打賭,
: : 坐火車到站前的十分鐘內寫出一首模仿韓國的芭樂歌的主歌,
: : 結果我贏了,那首歌最後竟然還很嚴肅的編曲錄音,甚至上架,
: : 最後還拿到各地演出,
: : 蠻有惡趣味的,讓大家知道這種流行歌多廉價多無聊。
: 你以為歐美不是這樣嗎?給你一個連結.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2s0UIPOQY
: How to Make a Hit Pop Song, with instrumental hook.
: 這人花了十幾分鐘就寫出一首不錯聽的流行音樂,
: 很多流行音樂作曲家是衝創作量,而非創作的質,
: 再從多首曲子中選出不錯的曲子來賣.
我知道歐美是如此啊,正如同我討厭美國大眾流行音樂一般,
只是我這邊是在講kpop,所以也不再多講歐美那邊的事情。
: : 但另一方面,我卻還蠻羨慕韓國政府對國內音樂產業的力挺,
: : 實名制的付費制度,讓韓國的經紀公司都能夠保有一定收入,
: : 然而經紀公司本身如何分配這些資源,公不公平,
: : 又是另外的課題了(真是恐怖的資本主義)。
: : 最後再講到觀眾的部分,
: : 韓國音樂因為有idol文化的加持,粉絲們為了支持自己喜歡的歌手團體,
: : 都會奮力讓他們衝上排行榜,而做這些事情無非就是花錢去買音樂,
: : 反觀其他亞洲市場,不論是台灣大陸日本等等,
: : 聽眾們似乎都已經很習慣免費音樂,
: : 而使用者付費、供需定理這種事情,
: : 在音樂圈是完全不存在的,很可笑吧?
: : 所以當大眾們批評台灣的流行樂時,
: : 是否可以先想想,是誰讓台灣的音樂變成這樣的呢?
: : 再厲害的人,沒飯吃一樣會死啊,
: 這是真的, kpop某意義上就是很務實的面對音樂蕭條的情況,
: 才會大量推出偶像團體, 靠週邊賺錢.
: 至於他們只想賺錢還是終極目標是培養好的音樂人才,
: 我想每一家音樂公司的態度都不一樣, 至少在我看來,
: YG就是很有理想的公司.
: : 鄉民們會同情中職的厲害選手們在臺灣領低薪,
: : 卻不會去想到在台灣的厲害音樂人們,常常也是有一餐沒一餐,
: : 卻還是為了理想,一路挺著繼續做下去。
: : 舉個例子好了,前陣子youtube上點閱率衝到首頁的台灣音樂MV,
: : 大家應該知道是哪一支。
: : 對啦就是婷婷不要停,
: : 這件事實大家不會覺得悲哀嗎,曝光率最高的是有史以來最爛的作品,
: : 對大家來說看得很爽很開心,但對音樂人來說,
: : 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坐隔壁考0分的小明上台大,
: : 我努力考95分結果落榜的感覺,
: : 「反正我亂做大家還比較喜歡,那我幹嘛認真做?」
: : 當然啦講歸講,我們還是不會真的擺爛的。
: : 我認為這跟大眾文化越來越淺碟的現象是息息相關的,
: : 這就跟上個月真相達文西事件背後所展示的意義其實也是共通的,
: : 大眾們什麼時候才能看破這國王的新衣,真的是每個文化藝術工作者期待的美夢啊~
: 淺碟文化幾乎是2000年後的時代現象了,
: 講一個我我個人認為的遠因:
: 現代人取得資訊太容易, 因此產生一種對偶像崇拜的不輕信態度.
: 你可能以為我扯遠了, 但在以前, 很多人對所謂有深度,
: 不夠媚俗的作品之所以願意細嚼慢咽,是因為他們對作品有憧憬,
: 某意義上就是靠作品的光環.
: 而光環常常來自資訊的不對等, 也就是認為這些東西
: 是要某些強者/大藝術家才製造得出來. 沒有這種崇拜,
: 也自然不會有想理解的衝動.(ex. 侯孝賢之類需要很多耐性的作品)
: 然而現在這時代, 人們有種微妙的(假?)自信, 就是不輕信所謂光環,
: 會覺得這些常常是炒作出來的,甚至連炒作的手法都可以查得到.
: 這是個多疑的時代, 對很多事物都要'去神話化',
: 自然無法像過去那樣願意耐著性子去體會一些作者的深意.
: 但風水輪流轉,我相信這時代會過的,
: 從kpop漸漸出現有原創性的人才, 到台灣樂團的興盛,
: 甚至台劇從原本的俗豔偶像劇中漸漸轉型, 都可以看出潮流在改變.
我是沒有你這麼樂觀,
或許你的身邊都是比較多願意深入接觸不同音樂類型的人,
所以會有潮流在改變的感覺,
但老實說對大眾來說,連一篇1000字文章都不想看的人比比皆是,
整天拿內容農場洗自己的FB版面,這些人都是社會中的多數!
你要他們靜下心來好好的把一首歌聽完,就像2000年以前一樣...我想應該很困難,
更何況在大眾連接觸都不想接觸的狀況底下,
用心做再多的音樂,只怕都像是悶著棉被大吼一般。
順帶一提台灣樂團的興盛期已經過去了,
現在不管是樂團的數量還是質量都有往下走的趨勢,
但無論如何,有理想在都還是會繼續努力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