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Lhanas (窮奇太子)》之銘言:
: 念語言學的,實在看不下去各種業餘的想當然爾,
: 來認真澄清一下。
: 【警告:本文很認真而且很長,不適合紓壓用】
簡單回應一下好了。
因為說實在,我也看。不。下。去你的回文。
先跟板眾們說明,我不可能像Lhanas先公開聲明自己讀語言學,
再用一整天的時間打一篇千元P幣的文,
然後用各種顏色標示啦,排版啦,冗長的去表示文章的重量,
所以,想要因此覺得我的文章"唉唷這樣不專業啦"的請便,
因為重點就是那些,
而老實說,我已經脫離了在大眾論壇上如此費神的時期了。
-
對於MaYingJoe在他文中一些台語的附古之談,
例如杜甫的"會當凌絕頂"就是台語口語的"會當"啦…云云,
你去指正,這沒有問題。
但首先你講到的
-
因此杜甫那句詩,其實比較適合用國語的「會」去翻:
「我會 (即我要) 登上那絕頂,一覽四周低矮的群山。」
你反而提供了一個官話保留古雅詞語的例子。
-
這是哪門子的"官話保留古雅詞語"啦?
照你這樣講,台語「我會」Gua2 e7難道沒有「我要」的意思?
為啥"國語"會比較適合?
-
再來,
一直以來都有人說,台語啦客語啦粵語啦是唐宋的語言,
然後就會有人糾察隊跳出來說"只能講保留,不能講等於",
說真的,也不用去懷疑人家的智商啦,
說南方漢語才是古代語等等,這本來就是一種相對的指涉法,
事實上啊有誰會真的認為某個現今的南方漢語,
會等於跟古代任何一個帝王時期是一樣的語言?
所以,每次看到提起這點就像是被觸動到神經線的反應,
我都是啼笑皆非。
對啦,硬要說的話這也是可以抓語病來做文章的部份,
這方面我也懶得說了,由你去。
最煩的地方來了。
-
你在文中提到:
這邊以李商隱的七律〈錦瑟〉為例: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本詩以台語讀,問題有兩處,
一是「年」必須用文讀音 ㄌㄧㄢˊ(lian5)
才能與「煙」ㄧㄢ (ian1)、「然」ㄌ一ㄢˊ(lian5) 押韻。
可能大家會疑惑用文讀還是能押韻,這算什麼問題?
這必須了解文讀音的本質,
文讀音是模仿官話字音 (且主要就是唐宋官話) 所產生的破讀、又讀。
台語讀詩要用文讀音才能押韻,
暗指了兩件事
第一:口語的台語因自身音變,不完全符合唐宋時人的語音,
所以才必須透過以模仿唐宋官話而得的字音來達到押韻。
第二:唐宋詩歌押韻還是依據 (當時的) 官話,不是閩語,
儘管閩語可能比今天的官話多保留了一點當時官話的成分。
-
我先問你,
「唐宋官話」是什麼鬼東西?
我發現你在文中用官話來指稱Mandarin,
然後再用"官話"來曖味的指稱唐宋的雅音,
你先是用公認學術用詞的官話來指稱Mandarin,
然後再借用它籠統的,類似"官方語言"意涵,
去指稱唐代宋代的王都語言,
你的用意為何?
特別是在這種大眾板,還是兩性相關的板,
在這種地方,
根本沒什麼人會指出你用詞上的狡黠,
不知不覺就被你帶入了
"哦我們講的國語叫做官話,哦唐宋官話,哦都是官話,嗯嗯"的認知,
看到真的是雞皮疙瘩掉滿地…
或許搞到還讓人誤會,
還以為受到胡語深刻影響的"國語"(北京官話)是一脈繼承於唐宋雅音的語言,
搞不好看了你那段,還以為北京官話比南方漢語更貼近中古漢語咧。
然後,
唐詩用台語讀來的合韻,
還是用北京官話來讀比較合,
你知我知獨眼龍都知,
就算你硬去找個幾首台語剛好不合韻的詩來,
我也不知道意義在哪?
而且可笑的是你舉起的這首詩,
用台西腔的台語,晉江底的老派偏泉腔,
部份並沒有受到介音i的影響,使得ian變ien,
還是整首都押an韻,
你在這裡表示只有四縣客語讀起來同韻,台語無法同韻
只是顯露你的無知。
-
打到這裡不知不覺懶了起來,
覺得講那麼多有什麼用,實在認真不起來,
反正講再多,你還是依舊就是那種調調,也不會改變,
然後對於板眾,看懂這箇中實虛的也不知道有多少。
好啦,
還是講一下好了
你的問題,就是長期以來,就一直硬性的去管人家去介定語言的優劣,
當MaYingJoe就是站在「古典性、古詩詞」的角度,
去評論臺灣語較優、北京話較劣,
這是事實,連入聲都沒有的漢語,那個殘缺三兩下就可以講過去?
而我提到的聲母韻母聲調的組合,臺灣話多北京話超過一倍(約略2000比1000),
因此造北京話同音字太多,單音唸出來易混亂,
變成臺灣話跟古語中,原本的單音節詞,北京話大多變成雙音節、甚至三音節詞,
造成溝通層面,時間上、還有力氣上的效率低,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也是北京話的缺乏,這也是事實。
而北京話做為中華民國政權的強制公眾語,
有軍隊、政府、強制教育…,
現代用語,北京話可以講,台灣話講出來大眾卻無法明暸的部份比比皆是,
要從這個角度來論,北京話比台灣話優,這也是事實。
而你提到的"blabla不管語言受到什麼原因,然後簡化也是不論優劣"這樣的,
對啦如果不站在古漢語的立場,也不站在溝通效率的立場,
單純站在語言的變化來講,
就是你說的「語言學」的立場,這也是事實。
btw
我可不會像你這樣自以為的將「語言學」這三字,用它立場來替自己文章背書,
因為「語言學」這學科雖通常不會涉入優劣之別,
但也不會有什麼"不能論語言優劣"的立場。
站在動詞的細膩這點,
臺語光是料理動詞,就多達幾十種:
炸tsuann3:炸豬油
乍tsann3:乍一下、乍雞、乍白菜
糋tsinn3:糋鰇魚、豆乾糋
炒tsha2:炒米粉、炒塗豆
摵tshik8:摵仔麵
熗tshìng:熗油飯
煎tsian(文):煎卵、蚵仔煎
煎tsuann(白):煎藥仔、煎茶
炊tshue:炊便當、炊粿
煮tsu2:煮飯、煮食
熬go5:熬糖膏
烘hang:烘肉、烘衫
翕hip:翕一下、翕油飯
封hong:封肉、苦瓜封
芡khian3:芡芳
炕khong3:炕塗窯、炕肉
kun5:kun5豬跤
餾liu7:餾凊飯、餾粿
滷loo2:滷肉、滷卵、滷味
煨ue:煨豬跤、煨糜
煏piak:煏油、煏空、煏桌
焙pue7:焙焙咧、焙茶
炰pu5:炰番薯
熏hun:熏魚、熏肉
磅pong7:磅米芳、磅番麥米
烰phu5:滒粉落去烰、烰圓仔
煠sah8:煠蕃薯菜、煠竹筍
燖tim7:燖補
燉tun7:燉肉、燉補
燙thng3:燙青菜
熥thng7:熥菜
滴tih:滴雞湯
煡khit8:煡甜粿
爊、熝o5:o5-粉臟
要不要試著把這些都找國語來對應?
去印證一下,台語動詞的幼路,國語的模稜兩可?
站在這角度來比較語言的優劣,這不是事實?
說到站在文化尊重、平權的立場,
不該去指涉任何一個語言劣於另外一個語言,
從這個角度去看,這也是事實。
重點在於,你也知道,既然語言的面向不同,要論優劣也有不同,
那麼又為啥不能「以某個面向比較不同語言的優劣」?
如果出發點、比較的基準點就己經夠清楚,
又為何不能去比較優劣?
你一直以來都有這個問題,
「自以為的去認為別人就不該去比較語言高低」的煩人立場,
還夠臉皮將整個「語言學」搬過來替自己那套"不能論語言優劣"背書,
特別是講到臺語比較優秀還是怎樣,你就會不爽,
因為你是客家人,有沒有混到外省我是不知道啦,
反正你是很擁抱北京話的,我也懶得說什麼,
還是說,是因為在黨校待久了都會變成這樣,
都會變得哎唷,好"理性中壢"喔~
你文章很多其他弊病,再回下去也不用休息了,基本上到此為止,累了。
總之,說實在的,對於你長期以來的自以為,
我只有兩個字可以形容,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