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在正義的思辨理有類似的討論
對於被動發生的結果人們比較能接受 儘管主動行為也會造成同樣的傷害
有兩條鐵軌 預定行駛的路上站了兩個人 但是另一邊的只站了一個人
你只要把火車轉向就可以減少一個人的死亡(數量上)
但對不少人而言 積極轉彎是他殺人 消極的不作為是無法避免的災難
儘管那個災難可能損失比較大
我不會苛責或要求不轉向的人 因為在道德上或法律(這是我想的)上
轉向都要負擔比較大的責任 所以不轉向可能是正確的
但我也不會去責怪轉向的人
因為他們做一個會被眾人指責 而在他們看來卻是正確的事情
但話又說回來了 正確的事情要怎麼定義?
小時候有一些山難片
主角可能找了十個人去救三個人 最後回來四個人 合計損失九個人
小時候覺得主角真是太白癡了= = 數學不會算嗎?
現在想想 他們也只是做了當下他們認為最正確的決定
儘管最後成果可能不如預期
但誰知道什麼都不作會怎樣呢?
回到原話題 幸好 我們討論的不是山難不是人命 是浪費牛奶
台灣這十年來食安問題一再爆發 法院判決多是"無法證明對人體有害"
邀請廠商共同解決食安 各家廠商依然故我
食品員工對自家食品有信心 高層只吃進口食品
消基會只會告訴消費者 溫柔敦厚
我的夢想包含了養育下一代
但是這段時間追蹤食安 網路上到處充斥著父母欲哭無淚的焦躁
到底還有什麼可以給小朋友吃的? 大人吃沒關係,但不捨也不敢給小朋友吃
也是,到底檯面上有哪些食品可以安心給小朋友吃的?
我下決定 如果十年後台灣依然無法令人安心 那我不希望我有下一代陪我受害
但 不生 事情就解決了嗎?
一位在社會學浸溺許久的長輩曾經安慰我
台灣的道路還很長 其中必然會有很多消耗
但那些不是不必要的消耗 這是他對台灣的信心
也幸好 幸好 這些消耗台灣應該還承受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