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帶一群公務員去就可以發展地方呢?
因為經濟規模
假如小鎮內有五萬人
公車需求很小 路線很少 因此大概一個小時才一班車
而且老年人口很多 死氣沉沉
因為投資案/遷機關
帶來了一萬個公務員
這一萬個公務員的薪水相較於小鎮上其他人都算是中上階層
因為吃喝拉撒是生活必須 使得小鎮至少拉昇20%的需求
外食族增加 一間麵攤每3個客人就有一個新客人
因此麵攤收入變好了 因此等於他被加薪
有多的錢可以購買3c產品 所以門市也多賣了產品...如此循環下去
這叫做乘數效應
生意變好了 好賺 也吸引更多人想開業一起賺 外地人口也會移入
因此同質商家也會跟著開 民眾選擇也變多了
開始面臨競爭 麵攤就要做的越好吃才行
商機噴發下 一些按摩店 小賣場 也跟著開業 小鎮的生活機能也就更完善了
這一萬個公務員 有不少都是有家庭的 如果有人帶著小朋友一起搬家
當地住宅租房/買房需求也會跟著增加一萬戶
教育的需求 讓補習班數量增加 也提高了開設高中的誘因
教育品質提高了
而通勤的需要 使得原本一小時一班的車子 變成半小時就得開一班
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想要到鎮上或其他鄉鎮就更方便了
就醫也更方便
本地新的醫院診所也開業了
如此下去 圖書館 健身房 公園 ...陸續出現
一個有活力的小鎮 生活機能充實 也因此吸引了企業來此地設廠
而且有許多勞動力 而設廠後 外鄉鎮的民眾被吸引 也遷移到小鎮
在這種情況下 也許整個小鎮的經濟成長率是10%
沒多久就慢慢走到了 10萬人的小都市
(極端的例子可以看 深圳 20年內就搞出個百萬人口都市 非常瘋狂)
原本這個小鎮 也許連個公車都需要地方政府補助才有定期班次
現在因為大量需求 各機關和企業學校之間的大眾交通密集了起來
隨著規模的擴大 私家車越來越多 停車也很難了
接下來就出現交通黑暗 開始要蓋捷運...
相對於台北
公車需求龐大 幾條不同路線 距離其實沒有很遠
班次非常密集 路上非常塞車
台北市幾乎隨便一家小店 都排隊
廁所也要排隊
而實際上公共建設又不足
可是一個地方有必要搞到沒走多少路就一間廁所嗎
對比起鄉下 走了幾公里找不到一間廁所
這種差距 就是資源分配出現了問題
因為時間成本其實就是金錢
讓大家都在浪費時間等待 就是損害國家的經濟
一個都市規模走到這種地步 又暫時無法都市更新
人口又如此龐大 也代表這個都市陷入瓶頸 發展受限
首善之都 國家的經濟領頭羊 擁有實際上將近三分之一國家人口的首都陷入停滯
也代表整個國家的經濟成長慢慢陷入停滯
經濟 就是循環性
回過頭來看
鄉下地方 還是有無數個小鎮 連公車路線都要靠政府補助
如果今天發展平均一點 讓首都不要放在盆地 放在邊邊角角的位置
而是放在相對中間一點
那麼 周遭就有更多的小鎮可以加入這個經濟循環圈
甚至成熟後 發展出自己的循環圈
具備足夠的都市機能 成為副都心
這就是為什麼得遷都的原因
而釋放出來的空間 可以興建新的大型設施 或者吸引投資案
緩解房價 興建社會住宅 減少桃機負擔 都市更新 等等
至於電力 海平面上升 天氣 地理區位之類的理由就又是另一件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