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看了一些回應之後決定發一篇文章,
自己本身有兼過高中的地科家教,
在這邊讓大家多認識地震。
本篇文章不會有難懂的英文、物理公式或專有名詞,
請安心服用。
1.首先討論規模:
早先使用的單位叫做芮氏規模,
這個不一定是整數,
規模每增加1,
釋放的能量就增加了32倍。
實際的例子其實滿不容易提的,
畢竟你要了解的是整個大斷層的移動…
最容易讓人了解的例子是規模6的地震,
總能量相當於二戰時丟在日本的兩顆原子彈。
芮氏規模的發明是在1935年,
不過後來的科學家普遍認為已經不適用,
所以有在1977年提出新的度量方法,
叫做地震矩規模,
但是臺灣目前仍採用芮氏規模。
有歷史紀錄以來,
最大規模的地震是1960年的智利大地震,
芮氏規模9.5左右,
想知道9.5有多可怕,
請自行Google.
2.接下來是震度,
顧名思義就是震動的程度,
又稱為「地動加速度」,
簡單說就是讓你感覺到搖晃的程度。
前面有一篇用重力加速度g來解釋,
我覺得看得懂的人可能不多…
加速度的概念就是…
如果你跳樓,
每秒測量到你下墜的速度就會比前一秒要更快,
每秒增加的量都一樣,
這個增加的量值就是g.
然而震度有很多種,
臺灣用的最大就是7級,
也就是說就算你感受到比7級更大的,
他還是7級。
像美國用的最高有到12級,
但這不代表我們的7級跟他們的7級是一樣的喔~
就像華氏100度跟攝氏100度不一樣的概念。
3.地震造成的波動有4種,
這邊我介紹兩種大家也許上課有聽過的,
也就是P波跟S波,
差別在那呢?
P波比S波還快,
而P波是上下晃,
S波則是左右晃,
當然這跟斷層移動的方式有關。
像臺北101的阻尼器如果遇到強大的P波,
可能就沒有太大作用了…
這個詳細也可以自行Google了解。
補充一下,
能精確計算震央跟震源的位置,
就是靠P波跟S波的傳遞速度差。
4.震央跟震源又有什麼差別?
很簡單,
震源是板塊錯動的點,
一定是在地底下的,
震央就是震源的地表正上方,
所以如果我腳下50公里處是震源,
我站的地方就是震央。
5.大家都在說場址效應,
到底是什麼?
簡單說就是地震的波動變慢了。
這就是為什麼高雄只晃一秒多,
而臺南晃了八秒以上。
臺南沖積面積非常廣,
土質鬆軟,
不只是會讓地震波跑得慢,
同時放大震動的幅度,
理所當然就晃比較久,
災害自然就多。
這跟傳遞波動的介質轉換有關,
我可以用3~5個公式驗證,
不過說好不提數學了~
地震淺源的時候會遇到上下+左右同時晃的情況真的超可怕Orz
作者:
kikik ( )
2016-02-10 21:31:00推~
作者:
dt0312 (在蔚藍之中翱翔)
2016-02-10 21:33:00其實我還是覺得 說能量等於幾顆原子彈 這概念無法理解
作者:
dt0312 (在蔚藍之中翱翔)
2016-02-10 21:34:00現在活著的人幾乎沒人經歷過原子彈轟炸的事件啊@@
作者:
ccpz (OoOoOo)
2016-02-10 21:43:00用沒經歷過的事來形容,真的蠻詭異的
作者: ninisoda (ninisoda) 2016-02-10 21:43:00
推有理解
9級就差不多末日火山,可讓高山水庫崩潰,中國古代淹水9醬再來就分 淺層 跟深層....
作者:
Simonfenix (Livingfailure)
2016-02-11 00:04:00以921來說就是差不多只能趴著等搖完才能正常移動的水準
增知識了,一直想說為什麼震央在高雄,台南房子卻倒塌,謝謝分享~
作者: v31429 (ç“œå›ãƒ¡ãƒãƒ³å®‡å®™) 2016-02-11 00:53:00
淺顯易懂,真的是老師
作者: sandy123433 (小莉子) 2016-02-11 11:43:00
謝謝分享,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