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時間:
以前有人搶了別了的田,
然後給對方20塊叫對方去買麥當勞吃,
鄰居看到說欸不對啊為什麼他有20塊。
但是事實上拿到20塊的人去了麥當勞連大麥克都買不起,
還要被鄰居一直說你憑什麼拿20塊啊。
討論原民加分一直繞著公不公平、要不要排富根本就是搞錯重點。
更重要的是加分政策根本就沒有解決任何原住民族的困境啊。
如果加分之後世界和平,為什麼原住民族的在學率還是比非原民低?
弱不弱勢本來就不是大家站出來審條件看戶頭,
符合條件的發錢發糖發分數(?)
發完解散大家各自回家睡覺,
弱勢也有許多形式,
有人是文化弱勢有人是經濟弱勢......等等。
也不是抓兩個人比一比就能有高低真假之分。
如果不去了解弱勢產生的原因和以什麼形勢出現,
我們永遠就是在那裡領20塊然後鄰居覺得不公平。
要說我們鶴佬人弱勢嗎?
對啊鶴佬人跟鶴佬話有時候挺弱勢的啊,
常常被誤解很粗俗或是沒有辦法對應新的詞。
「好吧你弱勢,那鶴佬人學測指考加分。」
啊這是有解決問題喔?
你多多推廣鶴佬話的學習理論才是正解吧。
如果原住民的需求是需要了解傳統文化的人才進入高等教育以協助其民族發展自足,
那是否解決方法應該是在升學的時候,
考量該生對部落活動的參與或是文化的理解,
評估該生未來是否有其意願為其族群貢獻所學。
且於該生入學後確保校園多樣性,
讓教育環境減少一些讓原民不得不像漢人的因素
(像是辦手續機掰人家族名太長什麼的......),
部落的經濟體系什麼的也要確立(啊不然大家畢業之後都去台GG還不是白搭)
這樣政策性的優待才有意義。
在辦公室臨時打的有點亂,
總之這問題如果一直在公不公平加不加分上打轉是沒結果的,
後續還有很多要改善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