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現在就常常覺得 如果小時候更認真一點上課就好了
: 一切的問題不在於小時候要學這種通識教育 而在於台灣的教育制度
: 將一切都和考試連結在一起
: 把文言文重點擺在背誦 而不是文章背後的故事或文章的美
: 把數學重點放在公式 而不是生活的應用及邏輯思考
: 想當初若p則q 若非q則非p只用了短短一章就過去了
: 抹滅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知識變成考試的工具
: 這種學習方式 會忘的快也是很正常的
: 台灣的教育缺少了很多與生活的連結 應用的層面
: 所以長大後會以為學了沒有用
: 想想其實真的很可惜啊
教育制度這種東西,只能說有一好沒有二好
當然老師可以像森林小學一樣,把知識教得很簡單很生活化
可是只要有考試,只要你心目中的學校有限名額
就會有競爭、排名的問題,總不能大家都考100分吧。
所以才讓大家覺得學習是有壓力的。
當然老師上課也可以都不教怎麼解題,
生物課就帶大家去森林走走
理化課就帶大家做科學實驗
但是如果小孩真的很想考試,很想念某間心目中的學校,那誰來教你解題呢?
在美國你要學解題,你要自費去找補習班 (是的美國有補習班)
大家總不希望,未來能念明星學校的,都是有錢補習、請家教的富二代吧。(美國的現況)
所以在台灣是公費的師資教你解題。當然犧牲的就是各位的學習興趣。
生物:
其實是生物很生活化的
當你去看醫生,一定會用到生物的知識
至少醫生講解動脈、靜脈,你聽到這些名詞大概有印象知道這是什麼
至少你知道心房和心室怎麼分
學過顯性、隱性,對於遺傳有個概念,知道為什麼小孩有些像爸爸有些像媽媽
看到電視講DNA鑑定,對這個名詞不會感到陌生
理化:
理化其實是工作上用的比較多
台灣的產業是理工科起家,很多工作都要有理化的知識
不過日常生活多懂一點理化常識也不錯,
至少不會變成記者
數學:
很多人都說買菜幹麻學函數
買菜不用學函數,可是未來工作很多需要用到更高深的數學
尤其是統計學,很多文組科系、所有理組科系的必修科目。
如果未來的工作是師字輩的,很多都要用到數學 (廚師大概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