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個年代念企研所最熱門的題目之一就是Marketing,
還記得有一次課堂上某個老師針對這個現象不屑地說:
「你們這些學生要有自覺,就算念到碩士,你們還是一樣廢。
什麼東西都沒賣出去過,還想做什麼Marketing?
照我說,做Marketing前,你們都應該先去當當業務,學習怎麼賣東西。」
且不論這位老師的見解是否正確,
卻給了當時還不確定日後要走哪一條路的我一個方向。
業務有很多種,我當時想的是自己具備兩種外語能力、檢定考成績也不錯,
於是就立下了成為國外業務的理想,
感覺(自以為)「國際商務人士」聽起來就很厲害, (X)
成天飛來飛去還能到處玩, (X)(X)
真是太~完~美~啦~ (X)(X)(X)
事實證明當然一切不是這麼完美。
首先在「飛來飛去」之前,我必須要累積學習所負責的產品的各種知識,
這些產品以及上下游產品加工的相關知識是念商科的我在學校是絕對學不到的。
除了產品外,國外業務還要學的就是國貿實務了,噢噢是的這學校有教,
但是學校教的「實務」跟實務上遇到的「實務」依舊天差地別。
於是國外業務必須花很多時間在這些出貨與帳款的細節上。
再來,身為B2B的業務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擔任窗口與橋樑。
客戶對公司的炮火我必須概括承受然後再去對內開火, (X)
試著想辦法解決客戶的不滿以及工廠的問題, (O)
總之就是天天被長官、客戶、工廠追著砲轟。
好,熬過了這些,終於可以談到出差了。
在第一次出差後我就學到一個慘痛的事實:
出差最爽的一刻,
就是上飛機前在FB打卡說「我要去巴賽隆納了~」騙讚
(基本上是招來朋友的集體撻伐),
然後接下來出差的時間大多都是水深火熱。
1. 長途飛機真的很慘
試想一下,當必須要飛到南美洲出差時,
首先我必須坐非~~~長久的飛機到米國
(中間通常會中停一站但是還是很久),
然後在米國排超~~~長的隊伍過移民官手續,
提領行李出來然後再掛下一段行李,
接下來飛南美洲任何一國絕對又是超~~~長的一段飛行。
等到好不容易到了目的地,通常覺得自己又臭又髒面目可憎。
跟光鮮亮麗的商務客一點關係都沒有。
2. 客戶通常不在大城市
好,就算飛比較令人羨慕的國家,但客戶的工廠通常都不在旅遊景點。
舉個我常飛的英國來說,誰會把工廠設在倫敦、巴斯、約克、愛丁堡?
當然都是設在鳥不生蛋的鄉間以及不怎麼美麗充滿煙囪的工業城。
所以大多數出差的時間我都是待在…客戶又髒又吵又熱的工廠,
不然就是又冷又凍的倉庫裡驗貨…
3. 出差時,原本在台灣該做的工作還是要做
出差時平常在台灣要處理的各項瑣碎鳥事不會因為我人在國外就消失,
所以一回到飯店、一抵達機場,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筆電開始處理公事。
平均出差時期每天睡眠時間差不多四小時左右,再加上時差問題,
每出差一次就覺得自己憔悴許多。
4. 絕少有自己的時間「旅遊」
當然我不是說絕對沒有時間,偶爾會議順利,或是遇到白天很長的夏日,
跑完一天的行程後還是有機會看看國外的美好。
但機會真的很少,跟自己旅遊的心情也完全迥異。
這麼多年下來,朋友常常問我說「妳對歐洲一定很熟吧!」
但事實上,我只對機場和車站很熟,跟景點一點都不熟啊…
說完了這麼多累人的事,但必須說這份工作還是有美好的時候。
談成一筆大單時心中的成就感,
跑了很多想都沒想過的國家心中的震撼(孟加拉、斯里蘭卡),
以及珍惜每刻回到最愛的台灣與最愛的家人團聚時的幸福。
雖然跟當時的理想差距很大,但仍是一份我愛的工作。
※ 引述《DuncanHines (DuncanHines)》之銘言:
: 要做自己理想的工作十分困難
: 大多數的人大概都辦不到
: 工作有可能待遇不符,工時太長,不符專長等等
: 現實與理想之間好像總是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