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oo.gl/HeXUNz
還在為高房屋自有率沾沾自喜?──看看德國的「居住正義」,是如何達成的
我現在所居住的城市,是位於德國西南邊的弗萊堡(Freiburg),因為是一個大學城,所
以想要租房子是出了名的難找,回想起初來乍到的時候,也是經過了一番折騰。但比起其
他同學,我想我已經是幸運的了,透過學校只給博士學生的 database,順利承租到現在
的房子,這個地方位於城市的市中心,最精華的區域,3 個約莫 10 坪的大房間,一個廚
房與餐廳,浴室與廁所分離,還有一個大陽台。
而這樣的房子,如果分租給 3 個人,一個人的房租大概是 1 萬元新台幣,包含所有水電
網路雜費等等,如果有在台北住過的人大概就會知道,在信義區 1 萬元,如果能租到一
個 5、6 坪大的小小套房就該偷笑了,但論及人民的平均收入,可以想見德國一定是比台
灣高上許多的。
那天與我們的房東喝茶聊天,才知道原來他們其實也是二房東,他們是一對夫妻,丈夫是
一個大學教授,因為工作的關係暫時移居奧地利,所以才將房子轉租給我們,而他們租了
這個地方將近 30 年了,當一開始聽到租一個房子 30 年的我們都困惑著為什麼不乾脆買
個房子,因為他們也都是有社會地位,看得出來是不缺錢的人。
好奇地繼續問了房東,並且認真找了一些資料之後才知道,德國人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會買
房子,比較多的反而是一輩子租房子的人。
在德國,與房東簽訂租約後,租金不能任意提升,每 3 年只能依照固定百分比提高,這
也是為什麼我們住在市中心的大房子裡,卻能享有低廉房租的原因。此外,德國相關法律
規定,租約期內,房東不能任意將房子收回不租,除非你能證明,房子是自住的;而且如
果你想要買賣房子,也會有許多稅賦需要繳納,像是賣房子前,要先付 1.5% 的不動產稅
,賣了房子後,要再繳 3.5% 的交易稅,有賺錢的話,還要再付 15% 的差價營利稅,甚
至要是賣的價錢太好,超過合理樓價的 20%,買方可以到法院爭取追討賠償。這樣的政策
有效的將房價維持在合理的範圍內,這樣的房價,甚至只有鄰國法國與瑞士的四分之一。
德國甚至還有租屋者協會,年費大概台幣 2,000 元,幫助你做免費的法律諮詢,入會 6
個月後就能夠免費幫你打官司,並且定時提供你最新的租屋公定價與各類資訊來保障你應
有的權利。
另外德國還有一種有趣的房屋政策;一群人可以自發性的共同成立一種組織,德文叫做"
Baugenossenschaft"。如果把這個字拆開來看,就是"一起建房子"的意思。
第一次聽見這個名詞是在一堂學術英文的課程裡,一位德國博士學生在練習用英文講述他
的論文相關題目,但她沒辦法找出一個確切的英文字來表述這個詞,因為這應該算是德國
特有的一種文化。(編按:在台灣也有「合建」這一詞,但意思主要指地主和營造商、建
商間的關係,與本文此處所述之情況大不相同。)
當一群沒有什麼錢卻要找地方住的人,聚集在一起,成立一個組織,向銀行借貸後再向政
府買地,然後自己找建築師蓋房子,整座大樓的設計,大至大樓外觀,小至人行道要種什
麼樹,都是由全體住戶一同投票決定。這樣的方式,不但跳過一層建商的剝削,在房子蓋
成之後,大家再以租戶的身份付房租來繳納貸款,租金不僅不會隨市場起伏,還會一年比
一年低,一直到銀行的貸款還清之後,每個月便只需要付基本的水電費就可以,雖然這樣
的形式沒有物業的擁有權,但卻也可以住一輩子,也能將房子留給下一代。
德國有三分之一的住房,都透過類似的形式在運作,第一個這樣的社區始於 1867 年,發
展至今,制度日趨完善,德國人覺得這種有點像是社會主義的形式,卻是一種更民主的體
現。
在資本主義與自由市場主義近乎凌駕於一切的亞洲社會裡,卻往往連住屋的基本權利都被
消磨殆盡,窮人越來越窮,貧富差距愈來愈大,許多人藉由炒房賺了大錢,但更多的卻是
在風暴中犧牲的平民百姓,也許政府在制定政策之時,應該多以人民的角度作為出發點,
而不是單純地以台灣人民房屋自有率高達 80%,而沾沾自喜的認為大家都過著幸福美滿的
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