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述《qqmaybenot (qq)》之銘言:
: 這幾天有諾貝爾獎的新聞
: 因為也不認識這些厲害的人
: 實在是很難理解
: 如何打造一個這樣的環境
: 容易得諾貝爾獎
: 除了以英文為母語外
: 感覺給學者一個安心可以研究的環境很重要
: 還有哲學跟思辨感覺很重要
: 以及創造力
: 剩下的就交給時間了(?)
: 諾貝爾獎得主的身處的環境到底是如何呢?
: 恭喜他們XD
我沒有認識這些大師,但這幾年幫老師工作做研究有點心得
在做出一個很有意義的研究結果的前提下
首先,要養成一個有實力的學者
這個未必一定要什麼以英文為母語、也未必一定要出國念個Ph.D.
但是大量的閱讀論文、大量的思考、跟其他學者(本國或他國)大量的討論跟交流是必然
在養出一個有實力的學者後,還要能讓這個人長年對同一主題進行研究
做研究這種事情、在絕大多數的狀況下不太可能有只做第一個研究,就發現非常清楚、且
有意義的研究結果
大多數的狀況下,大師們都是靠著在同一或類似主題上不斷的深入研究
在大多數的時候,研究者一開始都是想的相對簡單(我指的是naive的意思),但是第一個
研究做完之後,如果有仔細的檢討跟分析結果,通常都可以發現到可以繼續深入辨別的
細節,而這可能就是下一個研究的起源
在多數狀況下,隨著數年、甚至是數十年的研究結果累積,最後才可能產出最終看到的
那些理論
最後要談的大概就是錢的問題了
大量或至少足夠的錢在做出有意義的研究結果上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先決條件,但絕對是
不可或缺的
當然這個"足夠"的概念隨著做的研究不同而有差異
舉例來說,如果做的是傳統心理學研究,尤其是那些不用使用到貴儀器(e.g.MRI,
biofeedback, etc)的,那這個開銷就會低很多;但如果研究是要動用貴儀器的,那一年
開銷就很可觀了,我想要動用貴儀器的物理研究那個開銷應該更驚人
儀器之外,為了加快研究進行以及分工,最常見的做法就是聘請研究助理(如果這個學者
不想用無止盡的用學生),一個科技部計畫的研究助理一年的薪水加勞健基本上就粗估50
萬就好,這又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但學者/老師們事情其實很多(閱讀論文、研究會議、上課、行政等等),所以不可能親自
跳下來收資料,所以聘研究助理或用學生收資料就是必然的事情
但不管是哪個都會大量增加錢的需求量(單純奴役學生的不論)
我相信那些拿諾貝爾獎的大師應該是特例中的特例
但如果不僅限於拿諾貝爾獎,光是要累積出有意義的研究結果
至少需要上面這三點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