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goo.gl/7jHml4
yahoo
(風向新聞)
女同性戀小孩:「我想要一個爸爸,難道這是恐同嗎?」
今年在澳洲國會公開反對同性婚姻的米莉‧芳塔娜(Millie Fontana),在一對女同性戀
的家庭長大。從小被剝奪擁有父親的權利,成長中缺少爸爸使她在身份認同上產生困惑。
面對許多外來者抵毀她忘恩負義、不珍惜兩個母親的愛等等漫罵,她表示自己能站在台上
分享,早經過兩位媽媽及親生父親的支持。「冒著被歧視的風險,我的媽媽們仍給予我最
大的支持。她們愛我,亳無疑問。」芳塔娜從不否認自己來自一個被愛的家庭,但她想向
外界傳達的是:愛並非沒有差別。
「爸爸媽媽這是小孩的基本權利,不應由少數人改變家庭的結構。」
婚姻平權是大人的世界 不屬於小孩
芳塔娜不只一次重申,她尊重任何異性戀或同性戀的關係,不過她也坦言婚姻並非為戀愛
而設計,是為家庭而生。「如果戀愛就能結婚,我認為說這句話的人無論性傾向為何,都
不適合結婚。」
她以自身為例說,她就是藉由第三方(按:意指捐精或代孕)所生下的小孩。她特別用「
訂作兒童」的字眼來形容這是一場交易。大人為了平等獲得一個可愛寶寶,小孩沒有任何
選擇。但她坦言最不能接受的是一堆刻意扭曲的謊言。
「我聽過LGBT的片面說詞是,小孩並不在乎他們的家人是誰。男女角色可以互換。」如果
獲得小孩是為了滿足自己,那未來一連串的謊言也不就足以為奇了。她表示特別是在上學
之後發現大部份的同學都有爸爸媽媽時,對家庭的結構產生疑慮,但兩位媽媽都不願告訴
她爸爸的存在、學校也是。
「對我而言,平等就是知道真相,而不是過濾後的資訊。」
LGBT是政治正確的選擇 負面的聲音都不該存在
面對外界的撻伐,芳塔娜失望地表示:「我想要一個爸爸,難道這是恐同嗎?」她說,的
確有不少單親或同性家庭小孩長大後有出類拔萃的表現,但這並不代表小孩不需要父母。
或渴望有父母親的小孩就被貼上「恐同」的標籤。
「LGBT不能拿幾個案例,就說所有的彩虹小孩很快樂,那是不公平的。」她表示,沒有爸
爸造成她在成長過程中飽受負面情緒困擾,這些感覺並不是想像出來的,為什麼LGBT卻要
她噤聲?
事實上,LGBT群族打著同二代可以幸福快樂又穩定來自樣本極少、沒有經過長時間研究的
統計數據。目前為止,品質最好的研究來自1986年美國縱向女同性戀家庭研究(National
Longitudinal Lesbian Family Study),針對154位女同性戀母親及78位青春期的孩子
調查。仍是樣本數少並缺乏男同性戀家庭的研究。
男女角色可以互換 芳塔娜:這才叫歧視
芳塔娜說,LGBT團體也宣傳「父母角色可替換」的說法,似乎是推翻過去家庭的研究結果
。她認為,LGBT漠視父親及母親的互補功能是「去性別化」,是不是也算一種歧視?
耶魯醫學院布魯博士(Kyle Pruett)及全球知名心理學家亨特博士(Brenda Hunter)都
曾公開表示父母會提供不同種類的愛。父親往往會訓練孩子獨立及冒險,而母親會給予安
定及公平。布魯博士甚至說,嬰兒8週大的時候,就可以辨別父母,各別產生不同的互動
模式。
青春節尤其更加明顯。進入密友期後,小孩會透過父母的相處發展人際關係。美國社會學
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研究父親的重要性及母親的地位時表示,孩童
從父親與母親相處中學習對待女性的方式;而從母親身上學習到如何健康看待男性並設立
界線,彼此功能及角色無法互換。
歐巴馬視同婚為人類演進 相關研究數據卻不足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任期內推動各類的LGBT政策,並視其為人類歷史大演進。芳塔娜認為,
過去美國許多針對一夫一妻的家庭均累積四十年以上、統計超過390個的家庭的研究,卻
因美國趕著推行LGBT議程被視為「過時」或被不成熟的研究所取代,最後任由媒體大肆宣
揚,告訴社會大眾非客觀的事實。
芳塔娜不避諱地說,「演進」是自然發展而非外力干預。顯然在美國蓬勃發展的LGBT議題
都由政治主導,先以人為介入再包裝告訴大眾「一切都是自然而然」,讓她不禁詢問,一
小群激進人士何以大聲地說代表全同性戀群族,改變家庭結構?
演說最後,芳塔娜再次大力反對政府推動婚姻平權,並要求政府拿出配套的兒童權益法案
,讓孩童不淪為婚姻平權下的犧牲品。
(謝婷婷/綜合外電報導)
新聞:
這一篇報導是一個非常值得深思與探討的兩性話題
針對這個議題不論正方或者反方的意見都值得人們去咀嚼與比較其中價值觀之差異 很
棒的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