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非常長。
這次的話題引出不少曾經被不公平對待的孩子。
當看到各板對此新聞討論的留言,心裡有很多想法,一直沒提出來講,
因為如果只是口水戰是沒有意義的。
台灣的新聞,常常只就事情發生經過描述,也很喜歡報導家庭背景,
爸爸做什麼工作媽媽做什麼工作、孩子在校成績如何、人緣好不好、同學老師眼中對他的評價,
但從來不曾探討「心理」的層面,總是在顯於外的東西上打轉,
也許台灣本來就對犯罪心理學這塊沒什麼琢磨吧。
我不是唸心理學的,但對這部分有點興趣,看過一點點相關文章,
大概了解父母環境對一個孩子的性格養成有多大的影響。
大家都知道「環境會影響一個人」,但不知道影響的程度可以深入到什麼地步。
記得以前學生時課堂有教過,曾經有案例是人類一出生就被動物照顧,
未社會化的人類可以完全像動物一樣的習性跟行為模式,
也就是說,一個人從幼兒時期人格性格思想的養成,是可以任意被搓圓捏扁的,很可怕。
有一部被我推崇為神作的漫畫叫作《怪物》,
如果有人看過這套漫畫,並且完全理解漫畫內容,應該能夠懂我在說什麼,
人的思考模式是可以被「灌輸」被「引導」的,
大人簡單的一句話可以深植在孩子腦袋中變成潛意識的念頭,
即使長大成人後也可能被影響著,連自己都沒有發現。
比如說,父母其中之一曾經對孩子說:「你不乖我不要你了!」然後放開他的手揚長而去,
即使只有一次、一個動作、一句話,過一分鐘馬上回來,
但未來這個「你不乖我不要你」以及「被丟棄」的印象可能就在他腦海中,
儘管長大以後已經忘記曾經有這件事,
但這個陰影很可能在一個很隨意的場景裡出現,例如他停下來看旁邊店面的櫥窗,
他的朋友、情人沒注意到而往前走,看著熟人離去的背影而產生不安感,
很可能在他的情人要去外地唸書工作、甚至只是出遊而產生嚴重不安、被拋棄感,
卻不知道自己會這樣大反應很可能只是當年父母之一的一個小動作所引起。
有些人不知道,父母的影響對一個孩子成長影響有多麼大,
因為父母是孩子一出生就依靠的對象,在孩子真正獨立成熟有自己的生活伴侶家庭以前,
父母的影響都是非常的大,那種影響是看不見的。
幼兒的感受往往比以為的更敏銳更纖細,
一次的拒絕就可能造成他往後再也不敢開口,
一次的別過頭去就可能讓他覺得自己不被愛。
我在隔壁板看到有人說的很輕鬆,
有人說:「某些人天生就是惡魔」。
不,惡魔是可以被養成的。
有看過《玩偶遊戲》嗎?
為什麼羽山秋人一開始那麼的頑劣?
因為他從小就被身邊的人告知:媽媽會死都是因為你,你是惡魔。
姐姐討厭他,爸爸不注意他。
大家在看這部漫畫/動畫時可能哈哈哈的看過去了,其實隱含在裡面的是一樣的道理。
紗南打開了他與家人的心結與他的心靈,
如果有關注的人,其實這部漫畫完結的多年後,作者有畫過紗南生孩子的故事。
羽山跟紗南為了生孩子的事吵翻,他不想要孩子不想要紗南懷孕,因為害怕紗南跟他媽媽一樣,
陰影仍然會影響著他。
稍微有點離題,我要說的是,為什麼人的個性千百種,
甚至一個家庭同樣的父母養出來的小孩會那麼不一樣,包含父母的態度、做法、乃至於往後遇到不同的人跟環境,
一點點細微的不同都會影響這個人將會長成什麼樣的人。
有人說:「就算父母偏心,都長到16歲了還不會想嗎?」
不,從幼兒時期就被影響的思考模式,不會因為年齡變大就突然「會想」。
我只能說,能講出這樣的話的人,代表你還算幸福。
前面提到了,每個人從幼兒時期開始,父母的一言一行到之後開始受教育,
遇到的人、細微的事情、身邊人碰到狀況的任何反應,都會影響一個人人格性格思想的養成。
如果這個人,從妹妹出生後(妹妹出生時他才兩歲),所看到的就是父母的差異對待、
所感受到的就是被忽略、
父母永遠將妹妹排在他前面、
開口關心的時候永遠都是先問妹妹、
好東西總是先給妹妹用,
他潛意識裡從小可能就覺得妹妹是個來剝奪他的世界的惡魔。
如果他的人生路上,沒有任何契機、或是任何一個引導他走出這個陰影的人或事存在,
深植內心16年的憤恨,有可能突然消失嗎?
(這部分不了解少年實際狀況可能有腦補,只是一個推測)
這裡有不少人分享了她曾被偏心的故事,你們沒有像這個少年一樣走上此途,
很可能是因為,你們還有對你好的其他人,可能是阿公阿嬤、老師、鄰居阿姨、其他親戚、同學,
或是在學校找到能讓你快樂的同儕、或是交了愛你的男女友,
你能藉由父母以外的人對自己好而產生平衡感,
或是藉由其他快樂的圈子創造自己另一塊的人生,
因而對這塊失望絕望放手,
內心多少仍有陰影,但不會因此在腦海中只存在負面念頭,
或許直到大家都長大成熟後,會因為某些契機放下對手足曾有的埋怨。
所以這次的事件上,我自己仍舊認為問題最大最大的是父母,
父母對於家裡孩子的態度、差別對待,
甚至是其中一個孩子的心態已經出現了偏差渾然不覺造就了今天的悲劇,
該則新聞裡有提到,少年跟父親的電話裡講了一句「我已經跟你說過很多次了!」
很可能他已經多次反應提出了他的求救訊號,
最應該注意孩子的父母卻沒當一回事。
這篇新聞除了當成一個社會事件來看待外,其實深入的想想,是非常非常悲哀的。
這個孩子想要的,也許只是父母能夠分他多一點點的關注跟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