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教育可悲嗎?
目前台灣教育的本質比較像是篩選,經由幾十年的篩選來撕社會大學的榜單。
把台灣全部的職業攤開來,還真有廣義上的好壞之分,爽又有錢的缺就那麼多,
怎麼決定誰去佔那個缺,學歷就是最重要的成分。
我常跟家裡那隻老師講,就短期來說,費盡心思把學生真的教好(非指學業),
畢業後很現實的他還是從事差不多的工作。什麼獨立思考,什麼品格,
會讓他過的更開心嗎? 或是讓他日後在FB上在PTT上看到月月出國或是爽賺數百萬的人,
剝奪感更大而更憤世忌俗呢?
我家那隻老師說,把學生教好會對台灣產業產生質變,產業變好後生活也會變好。
理論上是,但一來,改變是漸進的,現在這批學生恐怕會失望。二來,就台灣的文化
,教好後對社會失望的人,都去改變美國了XD 畢竟比起美國,韓國,甚至中國,
台灣人真的不愛國。(但當然不能因為一時的徒勞就不用心教育就是了)
那怎麼辦? 所以回過頭來,即便篩選並非教育的本質,但是還是要儘可能幫助學生
過這關,這和教育的本質是相行不悖的。台灣的教育篩選過的人才放到
世界各地都很有競爭力,或許抹煞了極端的諾貝爾等級人才,但是平均來說混的很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台灣提到教育通常是指青少年時期那短短十幾年的時光,
那十幾年很重要但並非唯一。好多台灣人過度放大那十幾年,把人生的失敗都歸因在此。
強調教育的目的並非學歷,那好,學歷以外的教育有哪個是成年後無法學習的,非得要
青少年才能吸收嗎? 強調學歷不好一輩子就毀了,如果如此,有問題的是社會文化
並非教育。
講誇張點,什麼自主學習,快樂學習等等,在社會文化改變前,教育仍是為了篩選出誰上
醫學系/電資系而存在。在台灣找到有利基的產業,讓就業大餅產生質變前,再好的教育仍然需要
須面對出社會後的失望。在台灣人民普遍有國家的意識前,
優秀的人顧好自己比建設國家重要,再良好教育下的人才,出社會後面對貧乏的就業環境
也只會不斷流失,甚至在國外和國內產業競爭,傷害國內產業。還來不及建立:
給魚吃=>產出更多魚=>教釣魚=>給更多魚=>產出更多魚=>更會釣魚的正向循環,
就變成:給魚吃=>失望離開=>魚變少=>搶魚吃的結果。
中國或成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