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作者16分鐘的訪談簡略的筆記和心得QQ
其中包含一些自己腦補的部分,不過量應該不大
不知道需不需要防雷?
總之是防雷了
愛是整本書的概念,包含了所有有愛的一切。性只是其中一部分,也包括了情話和絮語,
卻因為想理解最終走向毀滅,所以文字的內容並沒有憤怒也沒有控訴。因為沒有憤怒和控
訴,更深沉的是在描述李國華這個人的特質,因為詩琪所愛的就是這個人的特質,因為他
自私、自大而愛上這個自信滿滿又自以為是的人。
受害者,加害者,細緻的對白和腥羶的情節。審美的暨痛且快的感覺,因為痛苦而使愉悅
更進一步的昇華,因為跨越了那道不能跨越的界線所以才更進一步的創造了那種禁忌的愉
悅(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命題:審美的快感(套中人)被外觀型態規則和約定成俗包裹的人,最終看到這個被包裹的
人走入人生的終程周遭的人才發現,自己也是被層層包裹住,自身的愉悅僅止於些微突破
的禁忌悖德感。
李國華的原型:現實中的老師
現實中老師原型:胡蘭成
中文學習者的相信語言是正確的,語言代表的真實。抒情詩被譯為政治詩的傳統
中文學習者,應該要是言有所衷,理解其真義但是卻知而不行,背叛了其中正確的語境和
表意
犯罪者的語言,代表的是屬於他的真實,而又或者是,他希望對方理解的真實。這些語言
是真實而且美好的,不管是對於自己又是對於聽者都是如此。
這些犯罪者所想的事情是非常人所能理解,但是這其中卻包含了各種包裹和層疊著內在的
安全感,精美的包裹住那個矛盾。因為自戀進而寬容,自戀中所表述的是相信自己所做的
一切都是對的,因為相信自身的正確而去悖逆社會給予的價值,這之中的矛盾和裂縫是藉
由語言和修辭來縫合,讓整個思想體系完整,不至於讓自身分崩離析。不需要去思考正確
的事情,因為他是正確的而不需要去質疑。理且義成仁,不須質疑。
文人最終回歸食色性也,藝術的不誠實?文中老師所愛上的是自己營造的畫面,營造的一
切包含自己說出我理解和他想得之間差異性的美好,讓我倆各取所需,這一切耽與美腐化
了未嘗世事的孩子們,讓他們掙扎困惑難以自覺。
藝術巧言令色的成分,迷信語言的真實,語言和文字描述出的真實是絕對的,但是文字和
語言,僅止於描述出屬於這個人的真實。藝術的巧言令色只是在描述屬於他自己的真實。
因為林奕含進入了其他人的真實,用自己秉持的文字所代表的正確真實(多數人所認知的
真實),這其中不像是惡之華,墮落到極致而從惡的腐朽灰燼當中開出美麗的花朵,這只
是在別人腐爛的沼澤,在其中尋求自己的真實,這無關乎彼此之間的對錯,唯一錯的地方
就是他在和自己極為不一樣的人,在其內心尋求相似的地方,越發覺越痛苦更進一步的發
現自己和對方越大的歧異,而粉碎了曾經相信的文字的真實。顛覆和撕裂在腦袋當中迴盪
。這種想法上面的毀滅就像是屠殺,把自己相信的世界強暴過一輪,殲滅過自己所相信的
一切,包含父母。
他在書中所描述的一切是背離自己所相信,文字的真實。因為背離而屈辱、因為背離而痛
苦,拋棄了文字的優雅和美好,轉而進入了腐爛的沼澤,因為不能這樣卻做了這些不應該
做的事情
暴力存在的不是在外表與身體,而是在腦海中的爭執、解離與痛苦
其中藝術的慾望,閱讀當中所得到的痛苦和美好都是屬於讀者的真實,藉由文字和修辭作
者想要重現的是他所經歷過的文辭上衝擊與撕裂,質疑著藝術所描述的真善美真的是所謂
的真善美嗎?
而文學,所描述的真善美僅只是闡述當中的一部分而已,那種腐朽的美好卻是要經過撕裂
毀滅才能夠理解,怡婷卻覺得文學辜負了他們的信仰。
-
按照作者的意願,自以為的放下對於狼師表象的執著
內心的毀滅遠大於肉體的不堪,這也大概是為什麼他會如此痛苦的原因
沒有人能夠定罪,因為這沒有罪,有罪的只是想要進一步越雷池去理解的作者
如果自己不更進一步,那就沒有危險。
如果不想理解,就沒有掙扎
如果不想知道,就沒有痛苦
但,誰想要當一隻快樂的豬?但是誰又能知道當了蘇格拉底所得到的不是憂鬱而是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