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經出國七年了,待過歐美,最近的難題是在跟四點就天黑通常沒陽光的爛天氣奮戰。
因為自己人在國外,所以容易認識很多也在國外的人,通常不一樣的原因出國,
例如工作、求學和因為感情狀況(又分台灣夫妻,或異國伴侶),會有不一樣的生活型態。
求學或工作,目標比較明確,但各有難題。出國念研究所,有時學業壓力大到難以想像,
工作的話,同事上班下班,多半僅是專業上的點頭之交。
整體說來,在國外要打進外國人的圈子有時並不容易。
認識很多求學畢業後留在美國的人,看他們的生活分享,不是以家庭為重心,
就是和以前同校的台灣朋友相聚。大家也可以看看海外朋友的分享,
很多也是台灣時事,這也代表其實大家眼光還是會常常放在台灣的消息。
至於比較能夠很扎根融入當地的,通常是異國伴侶。
但異國伴侶的也有自己的難題,如果是女生有能力上班的,那經濟上至少獨立,
但講到適應,還是辛苦。例如:不少人還是亞洲胃,單單聖誕節吧,
一大堆人都在抱怨回婆家沒有真正的亞洲熱湯可以喝。天冷又吃涼食,心寒阿。
因愛移居的,很多都受限語言或專業,找不到工作。經濟不獨立的,
台灣家庭主婦可能會面對的問題一個也沒少。而臉書上看似光鮮亮麗的粉絲專頁,
賣這賣那,又做代購,說穿了就是雜貨店的數位化,很忙且利潤不如想像的高。
那為什麼要開網路雜貨店,因為海外居大不易,得貼補家用阿。
海外全職育兒看似幸福美滿,但生活圈不大,每日起床睜眼,就是家事小孩。
台灣很流行的那種德國婆婆、荷蘭婆婆教我養小孩的論調,是真的海外教養比較強嗎?
也不一定,更大的可能是人在屋簷下,人家怎麼說你當然得怎麼做。
至於,在海外怎麼看台灣喔,政經的部分每個人有不同的觀點。
但很困難的一點就是家人和朋友吧。出國久了慢慢的和在台灣的朋友就會淡些,
結婚生子就算禮到人不到,感情所累積的深淺就是不一樣,
話題也不如常在台灣的人容易搭上線。聖誕節看著大家吃麻辣鍋交換禮物,對啦,
是不夠道地。但就算自己的窗外就是白色聖誕又怎樣,看人家熱熱鬧鬧,
心裡還是難免有點羨慕。
另外就是家人照顧,父母即使健康,也需要陪伴,生病了更是需要照料。
臨時怎樣,在海外幫不上忙,心裡著急,如果多問多說兩句,甚至可能跟手足產生嫌隙,
手足可能覺得你都不分攤,在那邊講這些,這種也是時有聽聞的。
可是,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會出國都是有些理由,工作、求學或感情狀況,
很多人也不一定是不喜歡台灣才出國,甚至很多人(我)出國前,
也有很快就要回台灣的準備,可就是造化弄人啊。